《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后,有关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议和好评。邓州民间美食同样源远流长,本文介绍久负盛名的胡辣汤、窝子面、高汤烩面等民间小吃,带你走入邓州,出入于大街小巷,品味舌尖上的邓州。
经久不衰的胡辣汤。如果说兰州人的早餐是从一碗兰州拉面开始的,那么邓州人的早餐则是从一碗胡辣汤开始的。邓州胡辣汤历史悠久。传说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曹操军粮告急,负责粮草的军粮官无奈,令伙夫将红薯叶、红薯干、马肉切成丝状,杂烩于锅中,伴以炒熟的红薯面糊,放盐,撒一些葱末、辣椒、胡椒等作料,为士兵夜间充饥。不意其味道异常鲜美,且食后浑身热乎乎的,顶饥耐寒。曹操偶然品尝到这种又糊又辣的汤食,大加赞赏,遂将其命名为胡辣汤。
据说,这位军粮官叫张保胜,祖籍邓州人。张保胜解甲归田后,将制作胡辣汤的配方也带回了家乡,家人们感到味道鲜美,于是,将胡辣汤作为一种饮食商品推向市场,从小本买卖开始,逐渐生意兴隆。他们的后代又在实践中虚心听取食客的建议,不断演绎改进,以面筋取代红薯干,以木耳、金针菇取代红薯叶,以羊肉取代马肉,杂以更多的佐料,使其色香更加浓烈,终成一方名吃。
邓州胡辣汤配料以鲜羊肉、面筋、粉芡为主料,以羊骨头汤为主汤,杂以葱末、生姜、胡椒、辣椒、茴香、金针菇等20余种菜蔬作料。其汤色褐,其味鲜美。食用前加几滴小磨油、香醋,则更是香味扑鼻,在羹勺的搅拌中,勾起食欲。
今天,邓州城乡经营胡辣汤的小户几百家,大户也有十几家,市区较为集中,乡镇也有分布,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韩家胡辣汤、任记胡辣汤等,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靓丽的名片。
外地人来邓州出差,东道主总要邀请客人品尝本地的胡辣汤。精明的生意人在巩固当地市场的同时,放眼外面的世界,纷纷在郑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开设分店,甚至把邓州胡辣汤的美名传扬到回邓州寻根的东南亚邓氏华人那里,一方美食走出国门,也许为时不远了。
历经改良的窝子面。窝子面源自武汉的热干面,大概是从邻近的襄阳市传入邓州的,因为制作这种面食使用竹子编制的乘具像鸟窝,当地人就形象地将它称作窝子面。
窝子面坚持守正创新,经过多次改良,在保留热干面原貌的基础上,更接近邓州人喜爱微辣的口感偏好,另外还加入了绿豆芽、牛肉丁,拌入作料麻辣酱、葱末、香菜等。目前,它已成为当地人喜爱的早餐之一,因为面中含有碱性,前一天晚上喝过白酒的男人,或者胃酸的人,早晨吃一碗窝子面,不一会儿就感觉胃里舒服得多。
关于热干面的起源有一个典故:武汉是四大火炉之一,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卖面食的生意人,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没有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晾干,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到了案板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无奈,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干。第二天早上,李包将办过油的面条放在开水锅里,稍稍烫一下,捞起来沥干入碗,然后加入卖凉粉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感觉没有吃过这种面食,纷纷要求尝一尝,感觉蛮有味道。人们问他,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热干面”。
热干面传入邓州后,人们刚开始认为太干,不好下咽,拌入芝麻酱又太油腻,所以,在吃之前,盛一碗牛肉汤,在汤里放一些葱末,一边吃面,一边喝汤,就解决了干涩和油腻问题。随着窝子面而来的还有牛杂面,该面只是多加一些卤制的牛肠、牛肚、牛心肺、牛头脸等牛杂碎,故称牛杂面。
汤鲜味美的高汤烩面。邓州高汤烩面受到羊肉泡馍的启发和外地烩面的影响,经过一再的改进,成为人们喜爱的美味。
邓州高汤烩面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是原汁原味的汤。所有的烩面馆里,都有一口直径半米左右、高一米以上的大锅,这口锅里,经常煮着羊骨头、羊肉,当地的山羊吃青草,饮清水,羊肉细腻,肉质鲜嫩,香而不膻。鲜嫩的羊肉煮熟后捞出来,再经过红烧做臊子;羊骨头留在汤里,一直把骨髓油煮出来,形成乳白色的汤,这就是原汁原味的高汤,下烩面用。
二是反复揉和的面。和面是有讲究的,首先要选用当地优质面粉,用一定比例的盐水和面,一遍一遍地揉成面团后,放在面盆里,盖一条毛巾保湿。半小时后,再反复揉面几次,面就会十分劲道,而不瘫软。最后,把面团揪成一两重的小块,用擀面杖擀成三公分宽、七公分长的面片,抹一层油,放在托盘中,再擀出一张面片,抹油,放在上面。如此一叠一叠放好,覆盖湿毛巾。待用。
三是有一位拉面高手的师傅。拉面师傅是烩面馆的核心人物,他拉起面来,烩面片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左右摇晃,转眼之间,又薄又窄厚度均匀的面皮拉成,下锅。待到烩面煮到七成熟,往锅里放一些时令的叶子菜,青菜熟,烩面也熟了。盛面时,师傅左手一个笊篱,右手一个勺子,不多时就分配到提前摆放的碗里。雪白的面,绿色的菜,褐色的海带丝,黄色的豆腐皮,色泽搭配匀称,加上高汤香味的飘散,吸引着店前过往的食客。
刚刚端上来的烩面,由于太热,先用筷子把面搅动一下,闻一下香味,喝一小口汤,品尝一下是否地道。再用筷子将面挑起,在空中稍作停留,放入口中。空间不大的烩面馆里,满屋的香气,满屋吸溜吸溜的吃面声……
邓州的美食小吃有传承,有演进,既保留了传统的做法,又增添了当地元素,更加注重食材的搭配、口感和营养,深受当地人和外来宾客的欢迎。
审阅:王辉成
简评:本文作者生活在邓州,对家乡的美食小吃特别了解,仔细读来,文章朴实中见生动,三个小标题的运用,使得文章脉络清晰,条理分明,语言描绘也特别生动形象,有几分汪曾祺散文的味道。
终审:严景新
作者:宋岳坤,河南省邓州市人,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散文、诗歌、通讯等刊登在《中国兵工报》《南阳日报》《中国乡村》《豫西南文学》等报纸和平台。
编辑:卜一
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