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今日小暑,上蒸下煮,吃这些东西才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今天,太阳到达黄经度,

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

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

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在这一节气中,

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人们即将迎来高温、高湿的“桑拿模式”。

节气内津城平均气温为25.9℃,

最高气温平均为34.9℃,

平均降水量达49毫米。

预报显示,今起到本周日,

本市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

没有明显降雨,

地面为东南风。

未来几天最高气温在33-34度,

超过35度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因空气湿度大,比较闷热。

显而易见,

小暑的养生要点是从清热转为祛湿消暑。

大家要多吃消暑祛湿的食物,

如绿豆、薏米、苦瓜等,

不要嗜食过寒过凉之物,

以防将暑湿转化为寒湿。

小暑时节要重点提防皮肤病的出现,

比如丘疹荨麻疹。

中医认为,

其病因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侵犯皮毛,

内因是过食油腻厚味、荤腥等助火动风之物,

如鱼、虾、蟹等所致。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

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

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

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

表面看上去是干的,

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

“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

“六月六,家家晒红绿”

家家户户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

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

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早先北方地区种的小麦、南方种的稻子,

此时都开始收割了。

伴随新粮食的收获,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隆重的祭祀仪式,

包括祭天、祭地等,甚至还会祭祀“土地公公”。

古时小暑节气有“食新”的习俗,

即品尝最新收获的粮食,

人们还会将最新鲜的面粉蒸成馒头等吃食献给祖先。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

鲜藕以小火煨烂,

切片后加适量蜂蜜,

可随意食用,

有安神入睡之功效,

可治血虚失眠。

南方比较流行“小暑黄鳝赛人参”

北方则会在小暑、大暑期间喝羊汤,

第一可以滋补身体,

第二“羊”与“阳”谐音,

古人认为夏季阳气丧失较多,这样能够增加阳气。

今年7月17日入伏,

小暑期间正逢三伏天的头伏。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

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伏日人们食欲不振,

往往比常日消瘦,

俗谓之“苦夏”,

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对于天津人而言,

暑伏天最爱的消暑饮品当属绿豆汤。

熬制绿豆汤也有讲究,

不妨把煮沸10分钟之内的汤取出单独饮用,

因为这时绿豆汤的颜色为碧绿色,

溶出的物质主要是豆皮中的活性成分,

而且氧化程度最低,

清热能力最强。

倒出汤后,

余下的豆子可以继续煮成绿豆沙,

或加大米煮成绿豆粥。

绿豆汤虽具有消暑益气的功效,

但以下几类人不适合饮用:

①寒凉体质者,

如四肢冰凉乏力、腹泻便稀等。

②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虚弱者,

这类人群肠胃消化功能较差,

容易因消化不良导致腹泻。

③正在服用各类药物的人,

绿豆中解毒成分会与药物的相关成分反应,

从而降低药效。

此外,小暑节气比较适合吃薏仁。薏仁,又称苡仁、薏米,是我国传统食物,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它也是常用中药,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功能的功能~~夏季气候闷热,8款薏仁的美味做法,吃货们速速收下:

最后,广播君温馨提醒: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

要提防情绪中暑。

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

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进行冷处理。

猜你喜欢

提醒

去蓟县的低速客运班线停运了?!

荐读

天大校长李家俊毕业典礼致辞

感动

他们曾以爱情的名义往返京津之间

-END-

综合

天津广播、城市快报、天津气象、人民日报、中新网、泉州晚报等

编辑

冯晗

天津广播(audiotj)独家出品

欢迎分享转发

转载须注明来源并在文尾加注下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atwallinside.com/jcyf/89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