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络病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理论探讨

编辑推荐语

从宏观与微观上分析,溃疡性结肠炎与络病皆有密切联系,并分析了治络之法及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难治性疾病,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在不断完善,通过对中医学络脉系统的阐述,及邪入络脉病机理论的认识,指出络病的七大特点,阐述了通过络病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指出从宏观与微观上溃疡性结肠炎与络病皆有密切联系,并分析了治络之法及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于炎症性肠病。据西方国家调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亚太地区是本病的低发区。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在其治疗方面,中西医各有优势,近年来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完善,各家观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为了开拓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思路、新方法,兹从络病学角度探讨认识并论治溃疡性结肠炎,以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络病理论

1.1络脉及络病

络,有联络、网络之意。络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联系、沟通脏腑内外、运行灌注气血津液、弥补经脉运行不足的作用。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正如《灵枢·脉度》所云“支而横者为络”。如《说文》中所言“络,絮也”。络脉又有别络、系络、缠络、孙络之分,如清代喻昌《医门法律·络脉论》中就将络脉系统分为此四个层次,且大络分枝为一百八十系络,系络分枝为一百八十缠络,缠络分枝直接连系三万四千孙络。络脉系统可谓四通八达,纵横交错,人的身体各处均有络脉循行,据其表里内外的不同,又将其分为阳络和阴络。张景岳在《类经》中提到“深而在内者,是为阴络……浅而在外者,是为阳络”。在《临证指南医案·便血》中,叶天士指出“阴络乃脏腑隶下之络”,指出了阴络即是循行布散在脏腑的络脉,因其部位不同,名称又各有所异,如肝络、肾络、胃络、肠络等。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们常常认为络脉即血管,内流血液,然而络脉与血管并不等同。史常永提出络脉系统包含微循环而又超越微循环的研究范畴。胡小勤等指出络脉系统与微循环有许多相似之处,微循环是络脉的生理基础。

络病即是指邪入络脉,引起络脉中气血津液输布运行失常,最终导致脏腑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其疾病传变过程可表现为邪由体表阳络进入经脉,由经脉进入阴络,最终邪入脏腑之络而表现为脏腑功能障碍。吴以岭认为邪客络脉,可使络中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导致络失通畅,而引起一系列的病变表现,并将其总结为八种病机变化:络气郁滞(或虚滞)、络脉瘀阻、络脉瘀塞、络脉绌急、络息成积、热毒滞络。其中络气郁滞是病变由功能性病变向器质性病变发展的早期阶段,在病变过程中可见一种或多种病机变化。

1.2络病的特点

世界万物本宗一物,均具有一定的规律及特点,通过以上对络脉及络病的认识,可以将络病七大特点总结如下。

特点之一:络病具有时间性、节律性。外感风寒暑湿之邪侵袭人体,首先伤及皮毛,浅而在外者为阳络,阳络受邪未能及时救治,进一步内传于经脉,失治误治,病情迁延,则由经脉转入深而在内的阴络。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中所云:“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络病病变过程突出一个“久”字。营卫气血运行脉中,“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大络即十五别络,指出营卫气血在络中运行具有一定的规律,且营卫气血的运行又有昼夜节律,故络病也具有一定的节律性。

特点之二:络病具有局部性和全身性特点。络病病位在络脉,络脉系统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病邪侵袭络脉,可以局限于一处,也可通过络脉系统传至他处。

特点之三:络病具有易滞易瘀的特点。喻昌在《医门法律·络脉论》中指出络脉系统逐级分布,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络脉分级愈小愈多,遍布人之周身,如树之冠,其分级越多,其络脉越细小,则络中气血运行亦会越来越慢,故邪侵入络脉后,极易导致络气郁滞,络脉瘀阻。

特点之四:络病具有易积成形的特点。邪气入深,侵及络脉,则影响络中气血津液的运行,气不行则血滞津停,血滞则瘀,津停则为痰浊水饮,痰浊瘀血互结,则宿昔成积也。

特点之五:络脉具有难治性和复发性的特点。气无形,主功能,血有形,主形质,久病久痛邪入络脉,络脉瘀滞甚至瘀阻不通,精血津液不能充养脏腑,脏腑受损,则由功能性病变转为器质性病变,当疾病存在器质性损害时,则治疗难度增加,张聿青曾明确指出:“邪既入络,易入难出,势不能脱然无累。”且一旦有诱发因素,疾病极易反复。

特点之六:络病具有病久易虚的特点。一方面络病存在器质性病变,脏腑本身受到损伤,不能发挥正常功能提供人体所需之物,另一方面络病易积成形,积聚之物易耗气伤津,故络病具有病久易虚的特点。

特点之七:络病具有久病伤肾的特点。络脉系统包括十五大络,十五大络包括任、督、脾之大络,叶天士认为奇经八脉无不与肾相关,故络病具有久病伤肾的特点。

2从络病辨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络病特点的论述,可发现溃疡性结肠炎与络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宏观上观察,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分为缓解期和活动期,病情迁延,持续存在,且缓解期的患者在没有维持药物治疗的情况下,6个月复发率为29%~43%,12个月的复发率为38%~76%。另有研究证实,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服用美沙拉嗪或柳氮磺吡啶,其1年复发率也可高达50%,说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难治性和复发性特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比较长,一般5年以上,且溃疡性结肠炎多发于暑夏或严冬季节,具有时间性、节律性特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局部特征表现为直结肠的病变特点,如腹泻伴有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结肠镜下可见直肠或结肠有连续性、弥漫性的糜烂或溃疡,黏膜破损呈细颗粒样改变等,全身可表现出乏力、消瘦及其他系统的病变,最多见的是关节病变,其次是肝胆病变,包括原发性的胆管炎,另外还有皮肤病变、口和眼的病变等,即络病的局部性和全身性特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长期症状不缓解,则会出现乏力、消瘦等虚弱表现,即络病的久病易虚。病情日久或慢性期可以出现假息肉,说明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络病的易积成形的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镜下表现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可有出血或脓性分泌物附着,可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样改变,病变明显处可见糜烂或溃疡。从微观上分析,王新月等用微血管炎来阐释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镜下表现。顾嫣等通过研究证实,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血管生理和功能与正常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未累及的微血管有显著性差异。白爱平等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络病的生理基础即是微循环系统,且络脉运行气血津液,血液黏稠度高,则血液流速减慢,令肠络出现郁滞甚至瘀阻,血停为瘀,津聚为痰,凝聚于肠络,肠络呈网状,四通八达,一处瘀阻,另行他处,则病处出现血管纹理模糊、紊乱,由于痰浊瘀血积聚,则出现充血、水肿、颗粒样改变等表现,病处肠络阻滞,新血不能到达滋养患处,日久则血败肉腐化脓而成痈,出现糜烂、溃疡、脓性分泌物等。

3治络之常法与从络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3.1治络之常法

治络之法首创于张仲景,张仲景受《黄帝内经》思想的影响,对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络之法尤其是虫类通络法的认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提出了辛润通络法、通阳通络法、养血通络法、虫类通络法。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应用辛润通络的旋覆花汤治疗肝着,取其辛散横行入络之意,被后世尊为治络病祖方。运用通阳治络之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寒邪内侵、阴邪聚络的胸痹,因桂枝、薤白辛温宣通,能燥动络中久伏之邪。运用虫类通络法治疗疟母、血痨、癥瘕,因虫类药物灵活嗜血,飞者可走阳络,潜者可走阴络,加入虫类之药则可通畅络道,追拔沉混气血之邪。在《伤寒论》中提出运用养血通络之当归四逆汤治疗手足厥寒、脉微欲绝的寒厥症,因脉为血之府,血充则脉得养而畅通。

叶天士继承了张仲景治疗络病的学术思想,提出了“久病入络”与“久痛入络”的络病理论,丰富了络病治法,他治病“讲究络病功夫”,认为络病用药,无论虚实,应“络以辛为泄”,以通为治,以“润”为辅,络实之证治以辛温通络法、辛香通络法、辛润通络法、虫蚁通络法等;络虚之证,指出以“通补最宜”,主张在补而不腻的方药中,“另讲通络之义”。此外还要遵循“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的原则,在《临证指南医案》治络病诸案中,“缓”字多次出现,如“辛香缓通”“缓逐其瘀”“久病当以缓攻”等。

其后吴鞠通继承了叶天士络病治疗的理论,并将治络之法广泛应用于温病和多种杂病中,使治络病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吴鞠通提出八大治络之法,分别是清络育阴、清肺宁络、芳香开窍通络、清少阳胆络、蠲饮通络、飞走通络、宣通络脉、疏通阴络法,在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

3.2从络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随着现代人们对络病理论的认识不断完善,用之临床,治络之法广泛应用于中风、痹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之法论述却不多,故在临证处方用药上应该注重通络之法的应用。王新月等创新性地提出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病机关键可能为“毒损肠络”,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新思路。林燕等认为“毒损肠络”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采用以解毒通络法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法,对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创建了新思路。

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久病入络”与“久痛入络”范畴。无论是外感之邪由阳络至阴络而损肠络,还是内伤日久伤及肠络,均可导致肠络络气郁滞或虚滞,气血津液输布失常而出现功能性病变。日久出现络脉瘀阻,瘀血痰浊聚集,可用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即辛温通络法与辛香通络法,津血痰饮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转化,故治痰必治血,血活则痰化津运,活血必治痰,痰化则津行血易通。因“辛香可入络通血”,辛而可行、可散,辛味之药不仅可引诸药达于络中,还可辛散透络使邪外出,故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可采用高良姜、香附、延胡索、公丁香、苍术、白芥子、木香等,可使肠络中气行血活津运痰化。“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对于络脉瘀阻者,常取类比象加大血藤、鸡血藤等藤类药以理气活血、散结通络。日久络息成积者,治疗上可加用虫类通络药,如僵蚕辛能发散,咸能软坚,为祛风化痰之药,但络病不可峻攻癥积,当以缓攻,而“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故可见木香、公丁香等药。瘀久化热,邪深日久成毒,则加入败酱草、黄连等清热解毒。络病日久易致虚,且久病易伤肾,故治疗应采用温润通补之品,大凡络虚,通补最宜,鹿角霜味咸性温,温而不燥、滋而不腻,为血肉有情之品,擅于培植人身之正气,肉苁蓉、补骨脂、肉豆蔻等柔润阳药,通奇经络脉而不滞,温补血络而不凝。黄芪甘温补气生肌,溃疡性结肠炎久病出现糜烂、溃疡者常使用,现代药理研究黄芪能扩张血管,改善血行,使久坏之肌细胞恢复活力,促进溃疡的愈合。临床上将温润通络与辛温通络、辛香通络等结合运用,在遣方用药中常根据病情变化而加减或调整剂量,常可获良效。

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易复发,西药治疗常反复,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结合络病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应用治络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其复发定能开辟新篇章。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年第2期,完整原文见链接。

责任编辑:丁兆平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呢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atwallinside.com/jcyf/357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