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英国小伙子,跑到中国农村,跟村里老太太学做菜:他没见过笋,把萝卜叶认成白菜,捏面皮儿能整出个大窟窿…
尬成这样了,反倒有人为他点赞,说他赚足了眼泪,就连美食家陈晓卿都为他打CALL…
这个节目刚上线,就拿下豆瓣8.7的高分:《奶奶最懂得》
中国,浙江,金华,潘周家村。
这天,一辆旧皮卡停在村口,下来一个老外。
他叫:大米。
年出生的英国厨子,来这儿,为了学做这个村的特产:长寿面。
他一路走到村子中央,穿过层层面架,终于找到了目标:陈凤青奶奶。
陈奶奶65岁,做了50年长寿面,几乎天天都做...
对她来说,做长寿面已经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做面的时候,谁也不能打扰...
见到外国来的大米,她也不给面子:我现在挺忙的,没工夫教你,要不,你先去买食材吧...
大米只好去借了辆三轮车,满村瞎转悠:
到粮店扛了东北面粉...
到菜地里拔青菜...
从鸭窝里掏出了鸭蛋…
见小伙子挺有诚意,陈奶奶这才不情不愿的答应下来...
要知道,这一碗色泽鲜艳的长寿面,看似简单,但光准备面,就得耗费几个钟头...
比如,和面。
刚开始还很家常,忽然画风一转,多出一到工序:打面。
打,是为了增加面的硬度和韧性。
硬核的陈奶奶,二话不说,抡起一把长锤,干脆利落的一锤,吓了大米一跳...
奶奶的神力震惊了外国小伙儿,大米忍不住去捏奶奶的胳膊:我看看你的肌肉…
陈奶奶把长锤递过来:你不是要学嘛,来!
人高马大的大米,才抡了几下,就露怯了:这要打到什么时候?累得不行就停是吧?
奶奶笑着说:这一点麦粉算什么,不会累嘛…
麻烦的,还在后头。
揉好的面团被擀成薄薄的圆片,用小刀从外向内切,再把每一根面揉搓、拉长,悬挂在长筷子上。
慢慢地,重力使面条持续缓慢下垂...
一根一根粗细均匀的面,自然生成...
但这还不行,面条会粘在一起,在晒干之前,得隔一阵子,就用长筷子把粘在一起的面条分开…
这步骤看起来不费力,大米凑上去帮忙,手却不自觉的抖了起来,只弄了十来股,就头晕了…
这部《奶奶最懂得》10月9日上线,共8集。讲述了英国小伙子大米探访16位中国奶奶,学做菜的故事...
目前更新到第4集,豆瓣得分8.8分,有网友评论道: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就为了吃!看来,美食才是人类最共通的语言...
这里得说一下大米,这个出生在英国,在中国香港长大的小伙子...
从小就对烹饪情有独钟,6岁学会做饭,他去过很多国家并学习各地菜肴烹调技法,擅长各种料理制作。
他参加过厨师真人秀节目,也主持过美食节目,但这次拍《奶奶最懂得》的经历,却让他很有感触...
他说:我见过太多厨师为了名次争得面红耳赤,但老奶奶们不同,她们是最谦逊、最不摆架子的大厨,完全靠着记忆烹调出生活的滋味。
它是一个美食节目,每个奶奶都有绝活儿,简单的食材,乡间简陋原始的制作方式,却成就了质朴家常的美味,垂涎欲滴...
纳西火锅红烧臭鳜鱼而身为厨师的大米呢,也会就地取材,加入自己的创意,炮制一道西式菜肴作为回馈。
法式潘周家鸭丝汤面冬笋意大利面葡式土豆甘蓝汤有时候,还有些疑似黑暗料理的东西乱入...
比如,巧克力豆皮包花生酱...
大米置身碧水蓝天的乡野,做菜的样子实在是赏心悦目了:
娴熟的颠锅、放食材、撒调料、倒水,一气呵成…
切着切着胡萝卜,随手就丢进嘴里吃起来…
在高山上做菜时,他直接把削掉的土豆皮丢到身后,反正“这样更环保”...
然而,它又不仅仅是美食节目。
比如,它用1/3的篇幅讲述大米如何跋山涉水找人,仿佛中国乡村风光纪录片...
它还把不少时间,花在大米跟老人家话家常上。
这个普通话十级的英国小伙子,和中国老太太的沟通,有时候会对不上,闹笑话。
有一次大米问奶奶:你是什么星座的?
老奶奶不知道星座是啥玩意,以为他在问她做的粑粑,答:我们是圆圆做(座)的。
但大多数时候,他们简简单单的说话聊天、做饭吃饭,就给人感觉特别治愈。
在安徽木梨硔,大米找到一位很会做臭鳜鱼的洪奶奶。
洪奶奶话不多,张口闭口就是:我老了不行了,不会做菜了。
大米不停的纠正她:老了有经验啊,奶奶,你做菜真有范儿…
聊着聊着,洪奶奶渐渐敞开了心扉,跟大米聊起了家事:
丈夫8年前病故了,她在照顾丈夫过程中不慎摔伤了左腿,去年女婿又意外身故…
听到这些,大米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自己难过时会喝汤,为了让奶奶开心一下,他就用奶奶腌制的臭鳜鱼,做了一道葡萄牙臭鳜鱼汤。
大米还观察到,洪奶奶家的楼梯坏了很久都没修,下楼梯得扶着墙,太危险了。
他特别叮嘱:要找人给楼梯装个扶手!
临别时,这个热情直接的小伙子还提出:奶奶,我可以跟你拥抱吗?
难怪有网友评论:明明是个走胃节目,却走心了,大米和奶奶拥抱的那一刻眼泪真的要流下来。
陈晓卿是《奶奶最懂得》的监制,他相信:最好吃的是人,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这次和大米合作,他发现,大米是个温暖的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