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直肠、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兼见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变量调控,发病与性别、年龄无关,但具病程迁延、终生反复发作的倾向。谢晶日教授业医40余载,基于整体观念诊治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病因病机
谢师认为多种因素所引起的气滞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治疗应立足于调气和血,佐以疏肝健脾之法,同时注重身心调护。《类证治裁》中提出:“气运乖和,则五郁之病生;情志怫郁,六郁之病作。”谢师认为平素抑郁焦虑,饮食不节,肝郁气滞,伤及脾胃。日久气虚无力,血行不畅,气滞血郁,瘀血久病入络,湿热壅盛,邪毒入络,致使肠内气血失调,乃发为此病。气滞血瘀,故临床症见腹部刺痛拒按,泻下脓血,兼有瘀块,色黑如光漆;肝气郁滞,故见情志不畅,嗳气易怒;脾胃虚弱,故见食少嗳气,肢倦懒言。湿热复加,故见口干口苦,舌苔黄腻之象。
谢师经验
谢师基于临床,积累了独特的治疗经验,现将临床治疗原则总结如下:
1.调肝气,补脾气
何梦瑶在《医骗》中云:“百病皆生于郁。”而气机的畅达则需要肝主疏泄来维持,土疏泄,苍气达。谢师强调治百病不离肝木,皆宜调肝气为根本。气舒畅在肝,但生养在脾,脾气充沛,肠内腑气推行、调摄、固持有力。相反,若肝郁气滞良久,则常出现肝脾不调,多见“木不疏土”、“土壅木郁”的情况发生,脾脏受损,脾气乏虚,气机阻滞而多有腹痛腹泻;气失调摄,气不控血则见下痢脓血。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当以调肝气为主,补脾气为辅。行气伤气,耗气不忘补气,补脾不可壅补,以防气机愈滞;不可骤补,徐徐缓图。
2.藏肝血,统脾血
谢师强调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与藏统失司有关,与肝不藏卧血、脾不统体血紧密相连。生血乏源,血虚作痛;统血无度,血行失和,临床则见腹痛、便血。肝脏性阴而散阳,藏肝血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的积极意义在于肝体阴可卧血,肝内血气充足,化生涵养肝气,不仅使肝能够发挥其正常的疏泄功能,血量得以调控,又能借肝的凝血作用以防止便血。而血化生于脾,故云脾统血,《金匮要略编注.下血》中谓:“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统脾血也是谢师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特色之一,补脾血,血可涵气,气愈足统摄之功愈强,血循于络内而不外逸。
3.调气滞,和血行
谢师“肝脾论”学说中曾指出:“气血本为一元二岐,前者无形而无所不在,但其根本在血,后者有形而必循常道,必其所行在气。”从生理角度,溃疡性结肠炎病程中病变的肠黏膜难以痊愈,除了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之外,还与肠黏膜的微循环障碍、肉芽组织的供血不足相关。从中医角度,谢师认为这种病理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气血失和,气血滞肠而相互搏阻,遂有络脉瘀阻。气滞血瘀,互为因果,瘀血不去,气虚更甚,瘀血愈聚。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本是我国古代传统医学中“久病入络”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这一治法应贯穿于活动期与缓解期的诊疗之中,气行则血行,瘀血除则新血生,脉络滋养而内疮自和。
4.身心调护,共奏奇效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在发病初期往往会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心理疾病所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又加剧了患者不良的精神状态。抑郁症是一种与情绪障碍相关的精神性疾病,中国抑郁症患者已占全国人口4.2%,而肝郁脾虚型为临床最常见证型,表现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郁脾虚,久见气滞血瘀。谢师主张在诊治过程中不仅需重视对患者情志调护的重要性,还应嘱托患者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调控情志压力,切忌生冷辛辣等油腻之品,伤及脾胃之阳,再生寒邪,复将病情转化为活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