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前期的预防4大类药物的实用方法和要点

子痫前期是一种妊娠特发的多系统疾病,发病率大约在3–8%,全球发病率存在差异,大约1.5–16.7%,每年导致六万例孕产妇死亡和超过五十万例早产。世界各国因地理、社会、经济状况或种族不同发病率也存在差异。全球范围内子痫前期为孕产妇第二大死因,据估计,中低收入国家中,子痫前期的发生率至少为16%,而在某些拉丁国家中,这一比率超过25%。

子痫前期的特征是新发高血压,通常在妊娠20周后发生,并有终末器官功能障碍。由子痫前期引起的终末器官损害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蛋白尿、急性肾损伤、肝功能障碍、溶血、血小板减少以及(较少见的)肝破裂、抽搐(子痫)、中风和死亡。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包括前次妊娠子痫前期病史、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和多胎妊娠。据报道双胎子痫前期发生率在8%至20%之间,三胞胎的发生率在12%至34%之间;然而,如果前次妊娠子痫前期为多胎妊娠诱发,再次妊娠子痫前期复发风险比前次为单胎子痫前期要低(6.8%vs.14.1%)。

子痫前期是孕产妇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子痫前期对女性的影响也是长期的,未来心血管、代谢、脑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机会也会增加。子痫前期还与不良的新生儿结局有关,通常继发于医源性早产并增加胎儿生长受限和胎盘早剥风险,包括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神经发育迟缓以及胎儿或新生儿死亡。

子痫前期相关的不利宫内环境被认为是孕妇子痫前期发生与儿童及成人期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神经发育异常)的中间环节。由于上述不良后果,子痫前期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带来沉重负担。

子痫前期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就是分娩。但这通常导致医源性早产。为了预防和改善母胎及子代结局,目前的研究不仅聚焦子痫前期的治疗,而且还集中在预防上。最新研究进展发现一些药物在预防和治疗子痫前期方面具有一定作用。这些药物或措施包括抗地高辛抗体、抗凝血酶、松弛素、质子泵抑制剂、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血浆置换等。上述药物或处理尚处在基础研究层面,还不具备临床有效证据,本文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atwallinside.com/jclf/87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