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杨女士因“腹痛、黑便13小时”医院消化内科。
入院后,患者仍排暗红色血便,便后腹痛有一定缓解。结合胃镜检查情况,值班医生发现患者症状与上消化道出血柏油样大便不符,建议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发现缺血性肠病的肠道病变,诊断明确为缺血性肠病。医院目前无缺血性肠病介入治疗相关手段,患者转往贵医院进一步治疗。
很多人都知道,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有溃疡、肿瘤、息肉等,偶有缺血性肠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其早期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易于其他消化道出血混淆,容易造成误诊,耽误及时治疗的话,后果严重。
此医院诊断的首例缺血性肠病,为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帮助。
下面就缺血性肠病给大家科普一下以提升大家对急性腹痛、黑便及肠镜检查的认识。
缺血性肠病的定义: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肠壁局部组织坏死和一系列症状的疾病;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缺血性肠病发生的原因:
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堵塞,包括:血管炎症或痉挛,其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狭窄。
血流灌注不足就像河道虽然没有狭窄或阻塞,但河水流量不足,也会发生干旱一样,严重心衰、低血压休克、败血症、严重脱水等会造成肠壁血流急剧减少。
缺血性肠病发生的临床表现:
肠道缺血的临床症状,取决于缺血发生的原因、范围、严重程度,特别是与发生的快慢等因素有关。共同的症状则是腹痛。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急性肠系膜缺血(AMI)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腹部绞痛,阵发性加剧,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常有腹泻,开始为稀水便或软便,进展成黏液血便、鲜血或暗红色血便。进食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为其特点。初起病时,腹部检查发现的异常很少,或只有轻度压痛,与腹痛的严重程度很不相称,是本病的特征。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痊愈。约5%的较急性患者,发展为坏死性缺血性结肠炎,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2.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又称腹绞痛,慢性内脏动脉的粥样硬化狭窄是导致绝大多数CMI的病因,好发于老年人群,多有心血管疾病或周围血管病的病史,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餐后腹痛、畏食和体质量下降。
3.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肠壁血液不良或回流受阻所致结肠缺血性疾病,又称结肠缺血,约占缺血性肠病的50%;临床表现多为突发起病的轻到中度腹部绞痛或腹胀,多位于左下腹,常伴有鲜血便,偶有黑便。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特殊检查(CT、结肠镜等)、鉴别诊断。
有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等基础病变的老年患者,一旦出现腹痛持续2h,尤其是症状与体征不相称,即应考虑本病,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首选结肠镜检查:争取在72小时内完成,重点是左半结肠。急性期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浅表溃疡及血管网消失,不过这些改变并无特殊性,如果病理活检发现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则是诊断的根据。晚期,尤其是慢性者可见结节性病变、皱襞增厚。
腹部钡餐透视或拍片:对于急性期肠穿孔、慢性期肠狭窄意义较大。
腹部CT、彩色多普勒超声简便易行:该检查有一定临床价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虽然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并且可降低病死率,但要求条件较高,广泛使用受到限制。
本病应与炎症性肠病、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胰腺炎、结肠癌等疾病相鉴别。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和预后: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及预后也不同。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多为自限性,病死率低,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预后除其他取决于肠道血供恢复情况,并与基础疾病、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关。预防急性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是降低IC病死初期率的要点。
急性肠系膜缺血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常需手术治疗,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血运重建的时间。手术方式包括血管成形术、血管再通手术、主动脉-肠系膜动脉旁路手术等。手术腹膜的效果与病情轻重、肠黏膜损害程度、切除肠段长短及手术方式有关。一般而言,AMI经及时治疗死亡率仍高达50%-80%,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重症患者可行血管内药物或机械溶栓治疗及介入治疗。CMI则通常行经皮支架扩张术或重建术。
缺血性肠病的预后不但与确诊早晚,处理是否得当、及时有关,更与病变性质、范围有关。由于动脉或静脉被栓子堵塞或血栓形成的病变,往往突然发病,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一般缺血性结肠炎,如果不发生穿孔、坏死,则多为自限性,可望恢复正常,但病变若仅侵犯右侧结肠,或左右侧同时受累,则预后差。
少数患者可发展成慢性,应该加强随访,及时诊断、处理。
来源:消化内科
通讯员:范学德
编辑:贾正鹏
编审:黄洪
总编:刘祥万
每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