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胃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受污染的不洁食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常由粪-口途径传播,好发于儿童,且患儿症状一般更为严重。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acutegastroenteritis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便血、水电解质失调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腹胀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者、常暴饮暴食者、饮食不当者
常用药物
消旋卡多曲、洛哌丁胺
常用检查
血常规、大便常规、病原学检查
疾病分类
急性胃肠炎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急性胃肠炎。
感染性急性胃肠炎临床上以感染性急性胃肠炎更多见,根据病原菌的不同又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等。
非感染性急性胃肠炎进食生冷刺激食物、服用对胃肠道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酗酒、海鲜过敏等可引起非感染性急性胃肠炎。
病因
感染性急性肠胃炎根据病原体不同,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等。非感染性急性肠胃炎见于应激、药物、酗酒或食物过敏等。
主要病因
病毒感染对于成人来说,病毒感染导致急性胃肠炎的比例远超其他病原体,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大部分胃肠炎主要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四种病原体所致。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儿与儿童,尤其是6~24个月的婴幼儿,是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诺如病毒主要感染年长儿童和成人,可通过食物、水、患者呕吐物进入空气,以气溶胶形式传播,很容易引起暴发,是成人病毒性腹泻最常见病原体。同时该病毒也是集体机构暴发性肠胃炎的首要致病源,如餐馆、托幼机构、医院、学校、军营、游船、养老院等地点,因常呈暴发性,从而造成突发公共卫生问题。
细菌感染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即食物中毒,也可因接触带菌者或饮用生水引起。小儿患者常见的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成人常见的致病菌为沙门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弯曲菌、气单胞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
寄生虫感染常见病原体有贾第虫、阿米巴、隐孢子虫等。
非感染因素进食生冷、过热、大量酸性等刺激性强的食物,摄入有毒植物、蘑菇、外来海产品、化学毒素,服用胃肠道刺激性药物(如阿司匹林)、酗酒、海鲜过敏、重金属中毒等可引起非感染性急性胃肠炎。
流行病学
我国尚无急性胃肠炎发病率的全国性统计,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数据表明5岁以下儿童平均每年约发生3次急性胃肠炎。
我国小儿急性胃肠炎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有2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6~8月,主要病原体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12月,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
传染源为被感染的人和动物,可以通过粪-口途径或人与人接触传播。急性胃肠炎一般为散发感染,但也可暴发流行。
传播途径
急性胃肠炎多经粪-口传播。
好发人群
急性胃肠炎好发于饮食不洁、暴饮暴食者,以及潜在的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者。
诱发因素
小儿诱发因素低龄年龄越小,越可能发生急性胃肠炎,且低龄儿(6个月)与腹泻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相关。
喂养方式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婴幼儿发生急性胃肠炎的风险较低,婴幼儿早期发生严重腹泻或长时间腹泻可能与过早断奶有关。
潜在的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营养不良、免疫缺陷患儿发生重症腹泻的风险较大,甚至迁延不愈,进展为慢性胃肠炎。
社会-经济学因素托儿所、社会经济等级低更易导致中重度及迁延性腹泻。
成人诱发因素饮食不洁:包括食用被苍蝇、带菌者或患者污染的不洁饮食,饮用生水,食用生肉、变质食物、冰箱里长期存放的食物或冰冻的食物等。
近期有旅行或疫区接触史。
低下或营养不良。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等。
症状
急性胃肠炎的症状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与摄入微生物及毒素的类型有很大关系,同时不同人的抵抗力不同,也会导致症状差异。感染性急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等,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大便的性质可因不同的致病菌感染而差异很大。
典型症状
病毒性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胃肠炎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症状,多数先吐后泻,大便为水样或黄绿色稀便;诺如病毒胃肠炎的症状主要是恶心、呕吐、腹痛后随即出现腹泻,大便为稀水样,1天可多达10余次,可伴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儿童患者一般先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可引起局部暴发流行。
细菌性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者多数在进食后几个小时内发病,起病急,为上吐下泻,腹痛多以上中腹疼痛为主,呕吐物往往为进食的不洁饮食,腹泻轻者每天数次,严重者每天数十次,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因肠道黏膜破坏可出现黏液脓血便。有些细菌不侵犯肠道黏膜,而是释放致病毒素,起急性胃肠炎,此时大便中不含黏液及脓血。食物中毒与进食不洁食物有关,一起吃饭的人可集体发病,未进食者不发病,且病情轻重与进食量有关。
寄生虫性急性胃肠炎阿米巴引起的大便腥臭,大便呈果酱样。
非感染性急性胃肠炎如海鲜过敏时,可在进食数小时内突发脐周剧烈疼痛,水样泻2~3次后腹痛可消失,有时可以出现荨麻疹。急性应激或药物引起者除了腹痛腹泻外,还可以出现呕血、黑便等。
其他症状
部分急性胃肠炎患者可有恶心、发热、头痛、肌痛等症状。
并发症
急性胃肠炎患者可出现脱水,当失水过多会导致皮肤性差,眼睛下陷等一系列并发症。同时,如果急性胃肠炎未及时治疗或者经久不治,还可能会慢性化导致胃肠癌的发生风险,给患者的身体甚至是生命带来威胁。因此,及时治疗急性胃肠炎,不但可以减少疾病恶变的可能,还能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危害和困扰。
大量便血指短时间内肠炎伴大量肠出血、脉搏增快、血压降低及血色素降低,严重者需要输血治疗。
肠狭窄多数急性胃肠炎病程较短,适当治疗短期内可以完全恢复,不致发生肠狭窄。
肛管炎当排便频繁,局部受到机械刺激,可以引起短时的炎症,但随着病情在短期内恢复,多不造成长久病变。
肠息肉、结肠癌个别类型肠炎,治疗不当,可迁延成慢性,肠道溃疡面在炎症的长期刺激下容易异常增生,引发肠息肉,甚至肠癌的严重后果。
就医
急性胃肠炎病情较轻者可在门诊处理,病情严重者需住院治疗。通常可凭症状进行诊断,医生将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病因及严重程度,进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就医指征
正常人若在暴饮暴食或食用不洁食物后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急性胃肠炎患者,发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当出现剧烈腹痛、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排黏液脓血便、高热、脱水、休克等症状时,建议立即就医。
小儿或免疫低下者,病情易快速发展,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婴幼儿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可去儿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腹泻是一次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
平时饮食是否规律健康,是否暴饮暴食,酗酒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可根据外围血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等判断感染的类型,对究竟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还是寄生虫感染可有初步判断。
大便常规病毒感染者粪便外观多为黄色水样,无脓细胞和红细胞。不同细菌感染后粪便可呈不同性状,如稀水样便、洗肉水样便、脓血便、血便、黏液便等。根据大便的性状,可对病因做出初步判断。
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为确诊证据,但一般培养阳性率低。
血清抗体检测通过检查血液中的抗体判断病原体。
诊断标准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表现,还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症状。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数增加,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增高。
大便常规检查及培养发现致病菌。
鉴别诊断
胃肠型感冒又称呕吐性上感,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在发病的初期往往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严重时也可因水分大量丢失引起脱水,因而很容易和急性胃肠炎混淆。但胃肠型感冒本质上是感冒的一种,往往是由天气变化等原因引起,而不是不洁饮食。除了消化道症状外,还表现为发热、咽痛、鼻塞、流涕、全身酸痛、咳嗽咳痰等感冒症状。其治疗也与急性胃肠炎不同,一般不用抗生素,可选择抗病毒、清热解毒及对症支持等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IBS)IBS为功能性胃肠病,各项检查无异常,肠镜检查缺少可以解释患者症状的异常发现。临床表现为腹痛、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无血性便或脓血便。腹泻在白天多见,夜间缓解,与精神紧张和情绪变化有关,也可能与摄入某种特定食物有关,语言暗示可诱发或缓解。
炎症性肠病(IBD)IBD病因未明,可能为免疫异常或与病毒感染有关,表现为慢性病程,但可以急性发作,发作可能与饮食成分或情绪有关。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泻表现为黏液血便或脓血便,脱水不明显。可有胃肠道外表现,也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肠镜检查有特征性的浅表溃疡。该病初次发作很容易与细菌感染性腹泻病(如细菌性痢疾)混淆,尤其是在IBD合并细菌感染时。
治疗
细菌感染者和寄生虫感染者可予相应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病毒致病者无特异性治疗,主要是针对腹泻和脱水的对症支持治疗,病程常呈自限性。重症者需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治疗周期
急性胃肠炎一般在经过补液、饮食控制与充分的休息后短时间内可自愈。
药物治疗
肠黏膜保护剂和吸附剂蒙脱石有吸附肠道毒素和保护肠黏膜的作用,已被证实在急性腹泻中能够缩短腹泻病程,降低腹泻频率。
微生物制剂肠道益生菌组成的特殊活性微生物制剂,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益,还可以用于治疗腹泻病,尤其是对病毒感染导致的水样腹泻具有显著疗效;对侵袭性细菌导致的腹泻没有明显疗效,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有效。常用的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益生菌有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消旋卡多曲减少水和电解质的过度分泌,从而缩短病程。
洛哌丁胺属于止泻药,通过抑制肠道蠕动减轻腹泻,适用于无侵袭性腹泻症状的轻、中度旅行者腹泻。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可使用该药物,对于伴发热或明显腹痛等疑似感染导致的炎性腹泻以及血性腹泻的患者,止泻药可导致毒素、细菌等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反而加重病情,故应避免使用。儿童患者尽量避免使用。
抗感染治疗绝大多数儿童患者不需要抗感染治疗,尤其是病毒导致的急性胃肠炎,应用抗生素反而会延长病程。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盐酸小檗碱,俗称黄连素,是从中药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它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抑制作用最强,因此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急性胃肠炎,对改善症状和缓解病情有一定效果,且副作用较小,已被大家广为认知。改善症状的中成药还有六味香连胶囊等。其他的中医治疗方法还包括辨证方药、推拿、针灸等。
其他治疗
儿童患者补锌治疗有助于改善腹泻病的临床预后,减少复发。
口服或者静脉输注昂丹司琼可能对伴呕吐的年幼患儿有效。
有明显痉挛性腹痛者,可口服山莨菪碱等解痉药物。
预后
急性胃肠炎多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病程常与年龄、机体免疫力、病原体毒力等有关。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免疫缺陷或合并其他疾病者病情进展快,且症状重,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能否治愈
急性胃肠炎有自愈的倾向,经积极治疗后基本可以痊愈。
能活多久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若病情好转,症状消失则不需要复诊,如病情迁延不愈(大于14天)应及时复诊查找原因。
饮食
急性胃肠炎期应多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戒烟戒酒,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使肠胃功能逐渐恢复。
饮食调理
宜吃软质流食,一般患者呕吐停止后可选用清流质软食,米汤有助于消化和对脂肪的吸收。
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加进餐次数,每日可吃6餐。
为避免胃肠道发酵、胀气,急性期应忌食牛肉等易产气食物,并尽量减少蔗糖的摄入。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会导致胃痛,所以不能食用。
忌高脂肪饮食。
忌食用过烫、过冷食物。
护理
急性胃肠炎的护理多以饮食控制为主,由于胃肠功能障碍,吸收功能下降,故饮食以清淡及富含水分为宜,忌油腻、刺激性食物及海鲜、生冷食物。
日常护理
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已消毒餐具和未消毒餐具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感染。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饮食不加以限制,谷类、肉类、酸奶、水果、蔬菜等都可以食用。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期,在急性胃肠炎治愈后,应该额外补充疾病所致的营养损失,如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并每日加餐1次,持续2周。
病情较轻者可采用低渣半流质饮食,食物要求细软、易消化,如白米粥、蛋羹、鸡汤挂面、西红柿炒鸡蛋等,不含韭菜、芹菜、莲藕等粗纤维蔬菜。
病情监测
患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