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作为细胞治疗的主角,在器官修复和组织再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他们是机体的工兵细胞,当其他细胞和组织、器官发生受损、炎症或体内稳态发生变化时,人体内的干细胞就可能成为血液、骨、皮肤、肌肉等的种子细胞,进一步分化成机体所需要的细胞。
百变的干细胞
重磅研究
—1—
Nature:人类胚胎的第一个完整模型
在发育早期,人类胚胎形成称为胚泡的结构。来自Nature的两篇背靠背论文,从培养皿中的细胞生成了人类胚泡样结构,为推进人类胚胎学提供了有价值的模型。科学家以小鼠干细胞为基础,首次在培养皿里构建了完整的胚胎模型,但人类胚胎模型还没有突破。
吴军团队采用的是来源于人类囊胚的人类胚胎干细胞;而JoseM.Polo团队采用的是重编程的人类皮肤成纤维细胞(HDFs)。两个团队都成功构建了人类胚胎模型。
两个研究团队均发现,在培养6-8天后,人囊胚出现,形成效率高达近20%。而且人类囊胚的大小和形状与天然囊胚相似,细胞总数也相似。它们也含有一个空腔和一个类似ICM的细胞团。而且滋养层、上胚层和下胚层的空间组织结构也与植入前人类胚胎一致。结果显示,至少在转录组上,人造囊胚与天然胚胎具有相似的分子特征。这些胚胎可以进一步发育,有些胚胎甚至出现了分化成胎盘细胞类型的迹象。
总的来说,研究表明人造囊胚模型能够用于研究早期胚胎的发育问题。不仅如此,很多遗传病的研究,以及相关药物的研究,也会因此而取得更大的进展。科学界几乎一致认为,人造囊胚不是胚胎,它只是经历了胚胎发生早期阶段的细胞集合而已;而且人造囊胚是不可能发育成胎儿的。但伦理问题也不可忽视。
—2—
Science:解密成体肝细胞的真正来源
年2月26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以Research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的研究成果“Proliferationtracingrevealsregionalhepatocytegenerationinliverhomeostasisandrepair”。该研究首次开发了能够长时程示踪体内细胞增殖的新技术,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了成体肝细胞的来源,为肝脏再生及疾病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的亮点在于开发了一种检测细胞增殖的遗传新技术——ProTracer,以全新的视角研究了成体肝细胞的来源,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和技术局限性,直观地展现了所有肝细胞类群的增殖情况,首次发现肝小叶中间区域(Zone2)的肝细胞是成体肝脏在生理稳态中新生肝细胞的主要细胞来源,同时揭示了不同损伤再生模型中新生肝细胞的来源,准确回答了成体肝细胞来源这一重要科学问题。该研究为肝脏损伤修复再生研究开辟了新思路,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此外,新开发的ProTracer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组织器官细胞增殖的检测,为发育生物学、肿瘤学、神经科学和再生医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3—
多能干细胞的细胞治疗:机遇和挑战
干细胞疗法是指利用干细胞或干细胞衍生的细胞,以特殊技术移植到体内,取代或修复病人受损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多能干细胞可在体外无限扩增,并能分化为三个胚层的所有细胞,是细胞疗法最适合的细胞来源。多能干细胞,以胚胎干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为代表。
多能干细胞逐渐被探索用于各种疾病和损伤的细胞治疗,如帕金森,脊髓损伤、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等。关于临床应用,胚胎干细胞存在两个问题:使用人类胚胎的伦理问题和移植后的免疫排斥。人们对基于多能干细胞的细胞治疗寄予了无限期待,但是,临床转化仍然遇到了许多问题。目前,基于多能干细胞的细胞治疗面临最大的三个挑战——致瘤性、免疫原性和异质性。
温故而知新,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教授在CellStemCell上回顾了二十年来针对这三大问题的研究,并讨论提供潜在的解决方案,以期加速基于多能干细胞的细胞疗法的发展。文章题目为“PluripotentStemCell-BasedCellTherapy—PromiseandChallenges”
—4—
中国的胚胎和干细胞研究的伦理与政策思考
对于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的研究,在伦理和政策上一直都有争议,主要是因为研究过程涉及使用和破坏人类胚胎,包括引起广泛国际讨论的基因编辑。争议点在于胚胎是否具有与人类相同的道德地位,这在很多国家都存在争论。
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领衔,在CellStemCell上在线了一篇题为“EthicalandPolicyConsiderationsforHumanEmbryoandStemCellResearchinChina”的观点文章,讨论了胚胎研究需要考虑的伦理因素、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其对临床转化的影响。
—5—
干细胞可修复受损的成年脑神经环路
通过脑内移植干细胞来源的神经细胞,替代脑内丢失的神经细胞的功能(干细胞治疗),是潜在的治疗措施之一。神经系统疾病干细胞治疗的关键是对受损神经环路的修复和功能重建。
在成年疾病脑环境中,移植的神经细胞是否能长出神经纤维,桥接“失联”的上游和下游脑区,进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环路仍不清楚。这些都是神经系统疾病干细胞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年9月22日,CellStem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HumanStemCell-DerivedNeuronsRepairCircuitsandRestoreNeuralFun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解析PD模型鼠脑内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经元重构的神经环路,发现移植干细胞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可以特异性修复成年脑内受损的黑质-纹状体环路,改善PD模型动物的行为学障碍。
—6—
调控肠干细胞再生,促进急性肠型放射病救治
急性胃肠综合征(AcuteGastrointestinalSyndrome,AGS)是高剂量辐射后最严重的临床表现之一,在放射应急情况下具有生命危险。然而,一个未解决的挑战是缺乏一种FDA批准的药物,可以改善辐射损伤肠道组织和加速损伤的上皮细胞的再生。
年8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Theranostics(IF:8.)在线发表医院和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Me6TRENtargetsβ-cateninsignalingtostimulateintestinalstemcellregenerationafterradiation”。研究人员基于肠类器官模型及腹部/全身照射模型证实了小分子化合物Me6可以通过激活肠干细胞的再生功能,从而促进肠上皮细胞的修复,提高辐照小鼠模型的存活。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开发急性肠型放射病治疗的新型药物奠定基础。
—7—
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衰老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最显著的特征是大脑皮层中神经元和突触的慢性丧失,以及大脑质量的显著降低。全球有多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且患病人数不断增加。
目前所有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方法都是针对症状的,无法控制疾病自然病程。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已迫在眉睫。于是,干细胞治疗阿兹海默症就成了一件寄托着人们很多希望的疗法。
年7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Science在线发表医院和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HGFmediatesclinical-gradehumanumbilicalcord-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improvedfunctionalrecoveryinasenescence-acceleratedmousemodelofAlzheimer’sdisease”。
裴雪涛教授和岳文教授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贾雅丽博士为第一作者,研究证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修复损伤神经细胞的功能,能够通过HGF-cMet-AKT-GSK3β通路调节tau蛋白磷酸化,显著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
—8—
MSCs联合可注射水凝胶,改善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胃肠道中除恶变外最严重的疾病之一。IBD的发生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精神、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IBD的治疗原则取决于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以药物治疗为主。
临床上针对IBD的治疗药物众多,但远期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并且传统的IBD治疗方法会导致多种严重的副作用,故临床急需一种有效的IBD替代疗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特性,可成为IBD治疗中的一种潜在的新型治疗方法。然而,移植后的MSCs在体内的低滞留时间限制了MSCs在IBD治疗中的应用。国际知名期刊Theranostics发表来自南开大学的李宗金、赵强、新乡医学院郭志坤教授联合天津医科大学曹晓沧主任的最近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利用新型生物活性材料壳聚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C(CS-IGF-1C)水凝胶与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P-MSCs)结合,应用于小鼠结肠炎模型治疗。研究结果表明:CS-IGF-1C水凝胶显著增强了hP-MSCs的体内驻留时间,促进hP-MSCs分泌PGE2,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释放抗炎因子IL-10,改善肠道炎症反应。
—9—
逆转衰老「新武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
机体的衰老主要在于干细胞的衰老。间充质干细胞(MSCs)广泛分布于机体多种组织器官中,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衰老是限制其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应用的关键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与机体多组织器官功能退行性变和功能减损密切相关。
年1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郭安源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胡豫教授和李秋柏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子刊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杂志在线发表研究。
研究证实新生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来源的细胞外囊泡(UC-EVs)可以逆转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B-MSCs)的衰老,显著增强后者成骨和损伤修复能力。尤其是,体内使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UC-EVs)可明显延缓自然衰老小鼠的衰老,对骨骼、肾脏以及血管平滑肌等多种组织器官的退行性变有显著影响。
—10—
助力细胞治疗:3D打印辅助干细胞规模化扩增
细胞治疗,为多种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有效治疗途径。目前,全球细胞治疗市场正在法规的监管下飞速成长。一般认为,常用于成年人移植的细胞,单次剂量达到10*8~10*9个才有效。如果要想获得如此数量的细胞,就需要高效的体外细胞大规模扩增平台。此外,扩增后的细胞还需要满足生物学功能、纯度、活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多方面的严格要求,这对于细胞制造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清华大学姚睿特聘研究员团队和捷诺飞生物创始人徐铭恩教授团队在ACSBiomaterialsScienceEngineering杂志合作发表了一面封面文章。这篇研究中,原创性的提出基于3D打印技术构建具有四级仿生结构的三维支架进行干细胞规模化扩增的方法。文章标题为:ThreeDimensionalPrintingofHydrogelScaffoldswithHierarchicalStructureforScalableStemCellCulture。
—11—
一种新型微载体实现MSCs大规模扩增
人源间充质干细胞(hMSCs)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是目前临床应用中最受青睐的成体干细胞之一。然而,hMSCs疗法的临床应用仍存在挑战,其中关键的瓶颈问题是间充质干细胞的高质量和规模化生产。
清华大学医学院杜亚楠教授研究组近期在组织工程领域权威期刊《组织工程》‘TissueEngineeringPartC:Method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了研究长文DispersibleandDissolvablePorousMicrocarrierTabletsEnableEfficientLarge-ScaleHumanMesenchymalStemCellExpansion(可分散式可降解3D多孔微载体片剂用于人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大规模扩增”的)。
该研究中采用的3DTableTrix?微载片是一种新型多孔可降解的微载体片剂,配合全自动化生物反应器,为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人源间充质干细胞(hMSCs)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