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油罐ldquo变身rdquo的

乐享精彩生活

Enjoyacolorfulandwonderfullife

发生在身边某个角落的创作和改造

正在让福州这个城市变得更可爱且耐人寻味

闲置多年的工业油罐,其归宿大多是切割后进入废品回收站,但在福州却有个例外:一个废油罐历经改造,变身成一间精巧的工作室。油罐里设休息区、工作区、会客区三个功能空间,粗糙的工业“气质”也奇妙地消失,在高盖山的“7号艺术空间”,它像是一颗横卧在绿植之上的巨大冬瓜。

这个废油罐工作室改造过程低调平静,直到它周身花木葱茏,才在改造者的朋友圈里成为网红。近日,记者探访这个“油罐工作室”,并见到了它的主人——留法雕塑家陈晓文。

雕塑家“隐居”高盖山

陈晓文出生于古田,自幼喜爱艺术。从厦门工艺美院雕塑系毕业后,陈晓文前往法国留学。在充满艺术气息的蒙彼利埃大学,他先后进入美术学院和三维电影导演专业学习,毕业后加入了法国ARTFX三维艺术公司,参与了3D动画片《爵士》等多部影视制作。这个时期的学习和工作,加深了他对雕塑的理解。

△陈晓文工作室中的作品陈列。

虽然身处艺术之都,但远离故土的漂泊之感却挥之不去。年,陈晓文选择回国,并在福州创立自己的工作室,主要从事雕塑创作。之所以选择福州,陈晓文说,一是因为钟情福州多年的历史积淀,二是随着网络和交通的发展,在不同的城市从事艺术创作的差别开始消泯。

△多年的留学生活让陈晓文对西餐烹饪也颇有心得。

去年福州开通了直飞巴黎的航线,陈晓文与国外朋友和项目伙伴的会面沟通更为便捷。如今,他的雕塑作品有的被收藏于法国,有的放置在葡萄牙。福州、厦门和国内不少城市也都有他的城雕作品。

△陈晓文作品(资料图)。

除了必要的业务会面,陈晓文更喜欢在远离市区的安静环境中从事创作。于是,他将工作室迁到了高盖山一处旧水泥搅拌厂的一隅,在近乎“隐居”状态中从事创作。

废油罐“变形记”

那个堪称“幸运”的废油罐,正是陈晓文于“隐居”中的突发奇想。水泥搅拌工厂面临搬迁,废油罐当时离被拆解成铁块只有一步之遥。工作室就在旁边的陈晓文忽然有了灵感——假以改造,废品是可以被赋予新价值的。

于是,这个长12米、直径2.5米的大家伙就被吊装到了雕塑工作室前的空地上,开始了“变形记”。

△这个角度仍可以找到一些油罐的原貌。

陈晓文“转型”干起室内设计师的活。由于从事城市雕塑,工作室不缺会切割、能打磨的师傅。陈晓文也亲自动手,一边设计一边做,改造不紧不慢地进行了半年。

有不少精力和心思是投入在了追求油罐空间的“人性化”上头。比如,窗户的高度要刚好能看见窗外的风景;打开门和天窗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空气对流,抽个烟、煮个茶,狭小空间也不会成为“闷罐”;罐内的所有设施都紧凑且灵活——窗边的桌子侧板是可以收放的,合起是柜门,支起来则让桌面扩展了一倍,足以展开宣纸写字画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20多平方米的钢铁圆筒里,竟有床、有柜,放得下电脑,容得下茶桌。

△油罐工作室内部。

陈晓文还在油罐顶上搭了个平台,不仅能隔热,这里还是一个风景绝佳的露台。顶上摆放的桌椅全是加工剩下的边角料DIY的,别有风格,很得陈晓文的朋友们的喜欢。

和很多对现有空间进行改造的室内设计师不同,陈晓文的油罐工作室近乎于一次“无中生有”的创作。不过,让生活艺术化,让艺术生活化正是他的追求。

改造油罐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雕塑创作,却也是一次植根生活的诗意表达。像这样发生在我们身边某个角落的创作和改造,正在让福州这个城市变得可爱且耐人寻味。

原文载自福州晚报

记者翁宇民/文陈暖/摄

福州晚报官方文艺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atwallinside.com/jclf/44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