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在公元6世纪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在现代作为替代疗法传播到世界各地。当针灸最初在西半球流行之时,它曾遭到质疑,现在这样的质疑仍然存在。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门医学确实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针灸治疗抑郁的机制——增强谷氨酸转运体mRNA的表达
既往的研究已经证明谷氨酸能神经递质系统是抗抑郁治疗的靶点,因为它参与生理条件下的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且在病理条件下具有潜在的神经兴奋毒性。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EAAT2存在于90%的谷氨酸能神经传递中。因此,来自广州中医院针灸科的研究人员探讨了慢性轻度应激抑郁模型中针灸对抑郁行为和EAAT2的影响。
结果发现,大鼠接受针刺和利鲁唑治疗后,在糖水偏好测试中的蔗糖消耗量明显增加,并新奇抑制摄食实验中表现出食物摄取量升高和延迟时间缩短。抑郁行为的改善与阳性细胞、蛋白的增多,以及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EAAT2的mRNA在海马和前额叶的表达的增加都是一致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慢性轻度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中,针灸和利鲁唑均能提高蔗糖的消耗,减轻延迟和增加食物摄取。在应激大鼠食物摄入量。然而,与利鲁唑相比,针灸后达到抗抑郁效果较晚,因为它可能需要通过多次刺激才能促进EAAT2的表达。增强海马和前额叶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EAAT2或是一个针灸抗抑郁的潜在机制。
2.研究证明针灸可以镇痛
世界上最大的使用针灸在急诊部门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一些止痛药物替代疗法。该研究报告发表在澳大利亚医学杂志上,由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理事会授予资助,共涉及名急性腰痛,偏头痛或踝关节扭伤患者,医院急症室。
确定其至少4次疼痛水平在0分以上的患者随机接受三种治疗之一:单独针灸,针灸加药物治疗或单独使用药物治疗。
治疗后小时,所有三组患者中不到40%的患者感觉到疼痛减轻(2个或更多疼痛点),而超过80%的患者疼痛评分至少为4。但是48小时后,绝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的治疗是可以接受的,82.8%的针灸患者说他们可能或肯定会重复治疗,而联合治疗组为80.8%,而药物治疗组为78.2%。
3.针灸有助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对于大多数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来说,处方药是缓解症状和减少疾病活动的最好方法。但是如果你持续存在疼痛或不适感,你可能会选择一些超越常规的治疗方法来帮助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