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常在床上睡,哪能不落枕!
(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对……)
虽然几乎人人都有过落枕的经历
但落枕究竟是什么呢?
以及更重要的问题,落枕真能不治而愈吗?
造成落枕的原因
首先,落枕是病吗?
你可能下意识地答:当然啦!
但仔细想想,你会对人说,我得了“落枕病”吗?
其实,落枕并不是一种特定的病,它描述的是一种以颈椎活动度受限为主、伴有或不伴有疼痛的症候群。
会导致落枕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睡觉时吹空调太凉了
睡觉姿势没摆好
枕头过高过低
……
但落枕的实质是——提示你的颈椎处于不稳定状态!
什么叫“颈椎处于不稳定状态呢”?
所谓的不稳定状态,就是指颈椎周围肌肉张力的失衡、关节囊韧性的失衡或韧带韧性的失衡导致脊椎椎骨间小关节易发生相互移动的现象。颈椎椎骨周围附着了很多肌肉和韧带,这些软组织的相互平衡共同保证了颈椎的稳定性。
虽然肌肉、韧带和关节囊都属于软组织范畴,但肌肉是可以完成主动收缩的组织;相对而言,韧带和关节囊的延展性仅仅是为了限制关节在适当的范围内活动,而肌肉组织则可以通过自身的收缩带动关节在适当的范围内活动。
那么,落枕是怎么造成的呢?
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因素,如睡觉时头部姿势不当、或枕头高低软硬不适合、或局部受寒、或轻度扭伤都会造成颈椎一侧肌肉的痉挛、关节囊和韧带柔韧性下降等情况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的落枕。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颈椎周围的这些软组织是能适应颈椎的各种姿势和活动的。出现因姿势或枕头高低造成的颈椎一侧肌肉痉挛、关节囊和韧带柔韧性下降等情况,说明在落枕前,这些组织已经有存在异常改变。简单来说就是,在落枕发生前,颈椎已经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了。
落枕不用治就能好吗
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落枕嘛,这还叫个事儿?不用管自己就能好!
确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落枕带来的不适和疼痛症状在休息后就会自行减轻。但这只能说是机体适应了落枕的症状,而落枕的实质——颈椎不稳定并没有得到改善。长此以往,可能会发展为习惯性落枕。
如何处理急性落枕
所谓急性落枕,就是指落枕初期。在这一时期除颈部活动受限外,往往还伴随着疼痛。疼痛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肌肉挛缩造成的,另一方面可能是韧带和关节囊等被过度拉长造成的。
因此,对于急性落枕的处理,我们首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
Step1
热敷
面对急性落枕,缓解疼痛的最好方法就是热敷。
热敷可以使挛缩的肌肉放松下来,也可以提高局部皮肤的痛阈,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当肌肉放松下来后,被肌肉拉紧的关节也会放松,同时关节周围的韧带和关节囊也会放松。因此,在落枕急性期使用热敷镇痛效果明显。
Step2
手法松解
热敷在镇痛上有良好效果,但在放松肌肉方面就不如针对性手法松解有效了。
在我们颈肩部,经常处于疲劳状态的肌肉有胸锁乳突肌、斜角肌、斜方肌的锁骨枕骨部等。针对这些肌肉采取按压、轻揉、针刺等松解方法,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
Step3
小关节复位
(我们帅气的亚洲治疗师和美丽的康复师——小桃子!)
对于多数落枕案例,在肌肉放松下来后,颈椎活动度就会恢复正常。
但有些案例中,肌肉放松后颈椎活动度恢复不明显,这意味着颈椎椎间小关节可能有错位。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拍摄X光片以了解颈椎椎体位置关系,再运用整脊手法进行颈椎椎间小关节调整。
Step4
训练颈椎核心肌群
通过上述一系列处理,落枕造成的疼痛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度受限也可以得到改善。那么,这意味着落枕完全恢复了吗?
并没有!
不要忘记我们在文章开头反复强调的,落枕的实质是颈椎不稳定。只要颈椎稳定性没有得到改善,落枕就有可能再次发生。而韧带和关节囊等结构并没有主动收缩的特性,因此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颈椎稳定性。
那么,如何提高颈椎稳定性呢?
提高颈椎稳定性是通过训练颈椎核心肌群达到的,最好的方法当然是颈深屈肌训练仪和SET悬吊技术。
(颈深屈肌训练仪)
(SET悬吊)
一些朋友会说,我没有条件做颈深屈肌训练和SET悬吊,这要怎么办呢?
这里,我来教大家一招名为“点头”的运动。通过这项运动也可以慢慢改善颈椎稳定性。
动作描述(外表看去就像是在做点头的动作):
下巴和后脑勺一起沿平行于地面的方向向后收到最多。
动作要领(这样做效果才最好哟~):
一是收到最后坚持5秒钟会感觉后脑勺后下侧发热感或酸痛感。
二是收到最后时喉结仍较容易被推动。
把本文转发给你最关心的人吧~
作者介绍
脊近完美物理治疗师:程亚洲
程亚洲,物理治疗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系,曾工作于同济医院,年全国大学生康复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擅长关节松动术和神经松动术治疗四肢关节和颈项腰背疼痛。
上海脊近完美康复中心
脊椎康复:头颈肩腰背髋膝踝疼痛劳损形体矫正:脊柱侧弯、圆肩驼背、XO型腿运动损伤:网球肘、跑步膝、韧带损伤、踝扭伤盆底康复:盆底功能障碍、漏尿、脏器下垂脏腑调理:内分泌紊乱、消化不良、焦虑失眠
更专业的脊柱评估与康复,想咨询?
欢迎拨打咨询电话-或直接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