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杨承岐岐山梦第七章

北京扁平疣十佳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3030.html

第期

岐山梦

◎杨承岐

第七章悲壮的结局

1

卫生室负责人迫于主管县长和卫生院的压力,宣布了乡卫生院让承光限期离开卫生室的通知。承光听完这个通知,如五雷轰顶,他意识到,这是王立宽要把他往死路上逼。一时气火攻心,胸中满闷,昏死过去。同事们掐人中、针涌泉、刺十宣的一番折腾,他才缓过神来。醒来后,他象一头发狂的雄师,暴跳如雷,把卫生室配给他的出诊箱、包括里面的血压计、听诊器砸了个稀巴烂,才稍微平静了下来。

这天夜里,月光如水,风平浪静。承光躺在床上,想着立宽的阴险毒辣、想着自己的心慈面软;想着立宽的穷追猛打、想着自己的优柔寡断;想着立宽为达目的对旁人的不管不顾、想着自己遇事怕连累别人的瞻前顾后。他并不为今生今世的为人处事而后悔,而是为自己前半生看不透王立宽的真实面目,为他卖命半生最后却被他一脚踢开的结局而悲哀。

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怎么也睡不着。索性起床拿了一瓶酒自斟自饮起来。

“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剑断水水更流”。饮兴正酣,忽然一阵秋风吹过,气温骤降。由于气温和心火的共同作用,承光感到有朦胧的醉意。

他百感交集,浮想联翩,提笔写了一篇打油诗:

明月何时有,

借酒上九天,

闲坐天上宫阙,

冷眼看人间。

人间,可恶的人间,

你有何脸面和我见面?

你,罪恶累累,

你,血债滔天。

是你,

在多灾多难的一九五八年,

把我这具心善体残的躯体,

强拉入你的怀间。

从此,

泪水伴着年纪长,

从此,

强忍痛苦渡“人”关。

最难忘,

周岁刚过厄运降,

病后遗残四肢瘫.

从此。

中药西药家常饭,

银针水针遍身穿。

最难忘,

少年逃荒当乞丐,

“文革”株连受批判。

还难忘,

扎针过电“电刑”过,

矫形手术“利刀”剜。

为生存,

悬梁刺股求真知,

卑躬屈膝拜师难.

为回报社会,

全心全意为患者,

医院。

谁成想,

“三鹿奶粉”事发后,

命运把我抛绝缘。

更可恨,

“乡村医生”被罢免,

赶尽杀绝王立宽。

你,

欺我一生,

你,

扬恶惩善。

你,

对我肆意践踏、肆意蹂躏,

肆意侮蔑、肆意欺骗,

精力感情全轧干。

五十年

风霜雪雨渡难关;

五十年

跋山涉水过险滩。

五十年

日日胆战心惊过;

五十年

夜夜枕被泪水淹。

我没有眼泪,

不,是泪已流干;

我没有力量,

它已在挣扎中耗完。

我唯一能回敬你的方式

就是——

倾尽周身的热血

唾你满面!

承光被开除卫生室不久,卫生局就发文取消了他的付主任医师资格,其执业医师资格自然废止,也就是说,承光已彻底失去了行医资格。但乡亲们离不开他,仍然信任他,有了大病小病还是找他治疗。为了不使大家彻底失望,承光就自己上山采些中草药,免费为大家治疗。

承光失去了工作,没有了工资,又没有责任田,完全失去了生活来源。乡亲们没有嫌弃他,你一把米、我一把面、他一把菜接济他的生活。由于思想压力较大,他闭门谢客,除每天看几个病号外,整天以图书为伴,什么《四书》、《五经》;什么《中国通史》、《上下三千年》;什么《内经》、《难经》无不浏览。他不问时事、不管政治,与世无争,没有了工作的压力;没有了时局的喧嚣。日子过得虽然清贫,倒也逍遥快活,自由自在。

经过了这么大的变故,承光对立宽麾下的卫生系统的老爷们完全丧失了信心,他也厌倦了给这些昏庸的领导卖命的生活。他懒得申诉,懒得喊冤,没有重新工作的要求。但有一件事始终压在他的心头,使他寝食难安。那就是欠职工的五万元钱,至今没有着落。新调任的院长以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为由不予理睬,眼看还款无望。

承光认为,工作可以不要,院长可以不当,但“信义”二字不可丢失,人性不可不要。他不得不厚下脸皮拿着安装B超工作站的发票找卫生局局长,要求签字拨款,偿还所欠职工的债务。

卫生局长冷冰冰的说:“承光,不是现在你不干了,我不给你面子。而是这件事当初你就做的有点过分,你既不请示,又不打招呼,不按审批程序办事,完全不把我这个局长放在眼里,我怎么能给你签字拨款呢!”

承光据理力争:“万局长,不是我当初不向您请示,实在是迫不得已。当时筛查婴幼儿结石的工作迫在眉睫,我再向您请示,等你批准后再去办,往返最少也得一个礼拜,等买回来机器,黄花菜都凉了,耽误了工作,那时您不是还批评我呀!”

“你说的并不是全无道理,不过现实这个世道,谁花钱也能开出发票,我不能凭你这张发票就给你签字拨款,等事实调查清楚了再说吧!”

“我现在已经不干了,欠职工的钱还不了,我心中不安。医院现在不是没钱,您把这些我在位时的外欠款当清了,我也就不麻烦您了。到时候你们走你们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井水不犯河水,您耳朵根子也就清净了。”

“你不用再多说了,反正事情调查不清楚,我是不会签字的。你回去等着吧,事情调查清楚了,一分钱也不会少你的。”

承光一连去了四、五趟,都是同样的经过,同样的结果。

2

病残的身体条件,多灾多难,身处逆境的生存状况,艰辛繁忙毫无作息规律的工作环境把梁承光造就成了群众爱戴,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医生,同时也摧毁了他的身体健康.

就在他刚刚进入“知天命”之年,有一定的医学造诣和临床经验和病魔抗争之际,自觉还有充沛的精力在病山患海中驰骋遨游之时,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年3月30日,是一个让他终生难忘的不幸的日子。

和往常一样,这一天他起的特别早,他要在早饭前处理完本村和附近村庄的病号,然后上岐山采集药材。

当他刚看完最后一个病号,准备吃饭上山的时候,他感到一阵天旋地转,站立不稳。

由于长期思想压力过大,工作负担过重,加上近一段时间思想波动频繁,承光病倒了。

他患了严重的延髓梗塞,深度昏迷。医院奋力枪救,总算保住了性命。却遗留了严重后遗症,四肢瘫痪,完全失语。有口不能言、有手艰于握、有足羞于行。他不得不离开信任他的病人,离开他心爱的工作岗位。

梁承光同志病重的消息,震惊了整个岐山地区,震惊了所有关怀关爱他的人,他的许多同学、朋友、老同事、老领导、老部下、老病号茶饭不思、挂念着他的病情;许多老百姓非常挂念他的病情,祈求上天保佑他早日康复;许多基督徒早晚祷告,祈求上帝怜悯,让承光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部分佛教信徒烧香许愿,祈求如来保佑他早日康复;甚至不少父老乡亲自发上岐山顶的药王庙烧香许愿,祈求药王保佑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善良的山民们用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他们最信赖的一名乡村医生的关爱之情。

病情稳定以后,不少乡亲不顾路途遥远,纷纷赶到一百五十里外的太行山市探望,每日高达十人以上,医院十分头痛。

七十多岁的王子珍老大娘在孙女的搀扶下,赶了一路汽车,医院来了。她带来了早晨刚煮熟的十几个柴鸡蛋,医院就要剥开让承光吃,医院已给承光下了胃管,绝对禁食。家属怎样解释她也不听,非要亲自喂下去不可。家属无奈只好用汤匙把鸡蛋压碎加水调成糊状,让老人家亲自一勺一勺地喂下去。看着承光吃完,老人开心地笑了,对家属说:“这回没事了,孩子吃了点东西,肚里有了营养,死不了了”。边说边擦泪花。

六十多岁的刘志月老大爷背着两只柴公鸡,带着医院,他要亲自把鸡杀掉炖成汤让承光喝。因承光已完全禁食,护士和家属还说歹说他才把鸡背走了。

3

患病以后,由于行动不便,承光没有回家,而是住在县城休养。有一天,他在岐山公园散步,巧遇一位以前家住赵家裕的不孕症妇女,她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一见承光踉跄行走的残相,惊讶的热泪盈眶。他感情脆弱,不敢和她纠缠,敷衍了两句就走。走了一段他回头张望,见哪个妇女正和游客们声泪俱下的交谈,她在讲他的医疗技术,他的服务态度,他的为人处事......

有一天,承光正在县城的公路上行走,被一个四十多岁的壮年人叫住了。看到他的惨象,壮年人泣不成声,关切的询问他现在的病情。他把他拉到路旁的石台上,二人促膝长谈。

原来,壮年人姓陈,叫陈建军,家住山北镇石子峪。半年前,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医院治疗。经核磁检查为小脑梗塞,治疗一个多月,精神清楚能够行走但站立不稳。每逢站在那里就不时抬腿运动原地踏步,或干脆坐下以求平稳。两个月后,他找到承光。承光为他一直针灸十几天,建军基本恢复。而承光却被严重的延髓梗塞打倒在床,无缘看到最后的疗效。这次偶然相遇,建军告诉他他已完全康复,今天是进城办事。

梁承光死了。

昔日哪个虽有残疾,却随叫随到,满腔热忱的为患者除疾排难的梁承光已经死了,留在世上的只是一具残缺不堪的躯壳。

他之所以忍辱偷生,在人世间苟延残喘,完全是为了完成他最心爱的人的临终嘱托,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就立下的心愿,把自己一生的治学心得和临床经验整理成册,让同道参考和激励后学。

他要在山重水复的人生旅途中趟出一条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人生之路;在变幻莫测的人生舞台上舞出一片自强不息的天地。

然而,口不能言,手不能写。要完成这样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凤凰涅盘,谈何容易。

他在等待着时机,等待着肢体和语言功能的恢复。

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他费尽心机地用中药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艰难地用尽各种办法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在孤独和痛苦中挣扎着每一天。

他跌倒了爬不起来,常常碰得手掌出血,满脸开花。

他体无完肤,口无完齿。胳膊肘的血肿,拉了又起,起了又拉;口腔内的牙齿,今天这个碰掉一块,明天那个碰掉一截。

有一段时间,他在县残联的康复中心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同时参加锻炼的有一位患脑出血后遗症的年轻人,思维丧失,语言骞涩的比他还严重。为了帮助他增强记忆,恢复语言功能,承光竭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机会启发他、诱导他,帮助他增强意识、恢复记忆。默默地履行着一个医生应尽的职责。

有一段时间,他因故在家住了一个多月,仍每天坚持在公路上练习走路。有一天,当他行至李家洼村北时,摔了一个前趴,双手被路上的石子划得血肉模糊,他趴在地上起不来。这时距3、4十米远的电线杆上施工的一个年近50岁的电工看见了,他顾不得脱脚扣,慌忙滑下来跑过去将他扶起,拉到路旁的大石头上坐下。见他如此落魄,忍不住好言劝慰了几句,洒下了几滴同情的眼泪......

他正在干活儿,同伴儿们在招呼他,他不得不匆匆而去。望着他匆匆而去的身影,他和他相识的经过又一次浮现在他的眼前:

十年前,他正值壮年,单位月工资一千多,家里的责任田不耽误,收入颇丰,家境殷实,一家四口其乐融融。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他感染了乙肝病毒。家庭条件较好的医院,医院、省二院、医院,他都是常客。药费少则三、五千,动辄上万。一年下来。负债累累,家徒四壁。医院的检查结果也都是大三阳,甲胎蛋白阳性。这可就是当时诊断肝癌的金标准呀!他找到承光,承光为其治疗近半年,他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一年后恢复工作至今......

一天,他正在村边的公路上艰难地行走,巧遇王立宽驱车回家探亲。村村通公路只有3米宽,路很窄。王立宽看见承光,完全没有慢行或绕行的意思,而是老远就按喇叭,让承光给他让道。承光心里一时着急,躲闪不及,载倒在地。立宽车速也不减,从他的身边扬长而去。附近干活的乡亲赶紧停下手里的活计把他扶起,并大骂立宽是一个不懂人性的畜生。

4

转眼到了年底,还不上职工的欠款,是承光心里至死都不能解开的结。他此时已不能亲自到卫生局找局长,就给他打电话,局长一看是他的电话,根本不接;他干脆用别人的电话打,局长一听是他的声音,马上就挂断了;给他发短信,他置之不理。真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理。万般无奈,承光只好把自己家住了一百多年的老宅卖了,还清了职工的集资。

当职工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都表示这笔钱不能要。他们选了两个代表,找到承光:“梁院长,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稀里糊涂把钱接了,原来您是变卖了祖宅还的钱,这笔钱我们可不能要。今天我们受全体职工的委托,来给您送钱来了。”

承光当时的口吃还不怎么清楚:“那怎(么)行,钱(是我)从大家(手里)借的,理应(还)给大家。”

“当初您借这笔钱,医院,为了我们大家。现在您落到这步天地,我们怎好意思要您的钱呢?”

“钱虽是(借给)医院的,(但是)火(我)从大家(手里)拿的,理应火(我)还。”

“钱是您拿的,但您没有花到您家,医院借的。现在您要不回来,我们说什么也不能要您的钱呀!”

“三在(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火(我)借的钱火(我)不当黑(谁)当。”

“您现在成了这样,我们怎好意思要您的钱呢?没有这笔钱我们也能过,有了这笔钱我们看见了倒心里难受。”

“不换(管)怎(么)火(说),你(们)也得把年(钱)拿走,人哼(生)在世,‘信义’二字是(值)千斤,您们把钱究(丢)下,不是陷火(我)于不义(吗)?”

“你让我们把钱拿走,不是陷我们于不仁吗?”

将近中午,老支书来村委会办事,见双方争执不下,问清了事情的原由后说:“这样吧,你们先把钱拿走,给承光保存着,他的脾气你们不是不知道,不拿走他是不会让你们走的。先拿走等以后事情搞清楚了再说。”

5

这一年的春节,承光和翠贞是在村委会度过的。承光把祖宅卖掉以后,老支书为了让他们不至于露宿街头,把村委会的一间闲房子腾出来让他们暂避风寒。这年寒假,已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读博士的儿子为挣明年的生活费在北京打工没有回家。

只有两个人的春节过的有些冷清,没有朝气。北方的春节气温还很低,温度一般在零下10度左右,为了御寒,翠贞用柴草把土炕烧的烫手,但仍不能驱赶尽屋里的寒气。

除夕这天晚上,承光倦曲在炕上,下半身捂着棉被,上半身披着棉衣,心情格外沮丧。贤惠的翠贞从乡亲们送来的年货中精心张罗了四个好菜:一盘醋溜白菜;一盘水煮花生米;一盘焖子;一盘拆骨肉。为了让承光的心情好起来,翠贞使尽浑身解数,把菜做的尽量符合承光的口味,她还特意到小卖部买了一瓶葡萄酒,一盒“新太行山”烟。

承光得病以后,翠贞是不允许承光沾一丁点烟酒的,有时承光积习难改,把烟放在口中,翠贞只要看见了,就会夺下来掐掉。今天为了消除承光的自卑心和失落感,她破例做了一次违心的事。

酒菜摆在炕上,承光无心享用。他燃起一支烟,望着窗外此起彼伏的烟花、听着窗外络绎不绝的鞭炮声。心潮起伏,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往年的今日,医院值班,与职工同乐,就是邀上三、五个好友,在家里喝酒守岁。一年忘了邀请,几个好友就会相约找到家里,以吃大户为名,要求翠贞拿酒弄菜。翠贞也总是乐此不疲地迅速摆上一桌好菜,把炉火烧的旺旺的,笑着看他们吆五么六,猜拳行令。如今值班就不用说了,乐得心静。也没有心情邀好友来家守岁。朋友们倒也知趣,知道他家出了那么大的变故,也没人来讨扰。

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翠贞端着酒杯,一个劲儿劝承光喝酒吃菜。他理也不理,只是望着身边的手机呆呆地发愣。

翠贞知道,他是在等着看短信。往年的今日,手机里的短信络绎不绝,以致回短信就成了他的一大负担,他一看到手机里的短信就头痛。发短信的有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短信的内容有祝福的、有问候的、有奉承的。

今年可好,连一条短信也没有收到,真是“穷在街前无人问,富在高山有远亲”呀。到了夜里11点,手机响了,收到了一条短信。短信是他年轻时在卫生院一起工作过的一个同事发的,她听说他病了,特意发短信问候。看过这条短信,承光激动的热泪盈眶,马上回复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

看罢短信泪沾襟。

少时朋友匆匆客,

惟有你的情谊真。

6

此时的承光,上肢功能已基本恢复;下肢可借助双拐行走;语言虽然骞涩,但能和人正常交流。春节刚过,他就在翠贞的支持鼓励下,开始了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的写作。他肢体活动困难,没法查找资料,全凭脑子的记忆,加之右手活动不便,非常笨拙,一分钟只能打2、3十个字,写作的难度可想而知。经过3个月的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一部近20万字的专著草稿初就。又经过近一个月的精雕细涿,反复修改,终于自我感觉良好。

它既有理论探讨、又有临床体会;既有读书杜记、又有验案总结;既有临床系统观察、又有个体特殊案例;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他把它定名为《中医临症发微》,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寄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一个月过去了,没有音信;

两个月过去了,渺无音迹;

三个月过去了,还是如石沉大海。

他彻底绝望了,以为命运之神再不会眷顾他。

这天,他突然收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回信。

梁承光先生:您的大作《中医临症发微》我们已经学习,经编委会研究,认为该书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参考性。拟编入“中国基层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出版发行,考虑到该书的实际内容和体例,建议您将书名更改为《三十年基层临证得失录》。不知您意下如何?盼复。

收到来信,他如获至宝。马上回信同意更改书名。从此,他感到自己不再是世界上多余的人,自己还可以间接为人民的健康做贡献。

他不再悲观厌世,感到山,还和从前一样绿;水,还和从前一样清;天,还和从前一样蓝。

接着,他又开始了科普专著《老偏方》的写作,此书以他一生亲自试验过的的偏方为主,加上他平时从各级报刊杂志、专业书籍、互联网摘录的简单实用的土、单、验方共一万多首。一反过去偏方书籍只罗列偏方不说明适应症的做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每首偏方都做了简单的评注,简要说明该方的药物偏性和适应症以及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处理方法。它和《三十年基层临证得失录》是姊妹篇,前者以中医中药为主,读者对象为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医务工作者;后者以偏方土法为主,读者对象为没有医学常识的平民百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二者互为补充,遥相呼应。后来,他又出版了《中药速记图表与歌诀》、《十年一剑三仁汤》、老中医四十年悬壶手记——《一个基层郎中的中医人生》、《济世良方》、《常见病特效(或显效)诊疗实录》、《四十年基层针灸得失录》等中医专著。

患者离不开他,山区的老百姓有个奇难怪症,都愿意到县城找他瞧瞧;外地一些慕名而来的患者也不时找上门来。他把自己简陋的书房取名为“岐山堂”热情接待,强忍病痛,分文不取,耐心诊疗。三年下来,他竟义务治愈了慢性结肠炎、嵌顿痔、过敏性紫癜、股骨头坏死、顽固性口腔溃疡、心肌缺血、神经官能症等省、市医院久治不愈的患者20多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难道他不就像一颗从天上掉下来的流星,生存的时间虽然短暂,也没有人去在意它的存在。它却也要拼命划一道亮丽的弧,释放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7

年5月,一个月光如水,密静祥和的夜晚,在“太行山市文明市民标兵”颁奖晚会的舞台上,灯光绚丽,音乐悠扬,病中的承岐倦曲在轮椅上被推在舞台正中。主持人用甜美激昂的女高音朗诵颁奖词:

“他用坡脚,踏平坎坷;

他用拐杖,支撑意志;

他用自行车,丈量征途;

他靠自学,精进业务;

他用魄力,医院;

他用父母之心,对待患者。

他就是为患者吸过羊水,擦过粪便,扭伤过脚,摔断过股骨颈,梭子骨,掉进过结满薄冰水库,身体残留钢钉的‘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梁承光。”

顷刻,掌声雷动,当台下上千名观众高喊着“梁承光......”、“梁承光......”欢呼雀跃时,他的眼眶湿润了,童年的苦难、青年时的磨砺、成年后的磨难像电影一样再次浮现到他的眼前。

他仿佛又回到了大雪纷飞,遍地银装,难以分辨方向的山间小径上;回到了挑灯夜读、悬梁刺股、博采众长、苛求古训的一个个不眠之夜;回到了为新生患儿吸羊水、为老年患者擦粪便的现场;风雨交加,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自己在荆棘丛生出诊路上头破血流的情景;寒风刺骨的隆冬,自己掉进水库后被好心人救起,冻得瑟瑟发抖的场面;出诊路上掉下悬崖,摔断股骨颈,梭子骨后撕心裂肺的痛苦;医院反被领导误解后的委屈;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太行山地区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太行山市自学成才者”、“身残志坚道德模范”后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温暖的双手和谆谆教诲......千头万绪,一齐涌上心头。

人们常说:“梅花香自苦寒来。”然而他这朵既不芬芳,也不艳丽,蔫萎破损的残梅,所经历的生存环境又岂能是简单的“苦寒”二字所能概括的?在“苦寒”之后加上“辛辣”、再加上“酸涩”、再加上“冰霜雪雨”、再加上“手揉足躏”也不为过!

他很欣慰,患病之后不久,医院工作时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巨款;担任副县长后收受巨额贿赂的事情败露,被撤职查办。许多职工、群众都知道承光的冤枉,纷纷上访为他鸣不平。县纪委责成卫生局成立专门调查小组,重新调查处理梁承光的案件。通过调查,强加在他头上的各种不实之词逐渐被推翻,许多他从未披露的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不计个人名利、舍生忘死为患者的事迹逐渐浮出水面。县纪委专门发了文件,撤销了对他的处分,恢复名誉,恢复党籍,恢复公职。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在得知他的实际情况后,决定授予他“太行山市文明市民标兵”的荣誉称号。

王立宽这个红极一时,不可一世的小人,一生耀武扬威,欺压良善,笑里藏刀,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最终受到了正义的审判。

邪不压正,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

8

命运之神好象故意和承光开玩笑,当承光刚刚恢复生活的信心,肢体功能也逐渐恢复时,病魔再一次把他打倒了。

他患了严重的肺脓疡,胸痛难忍,大咳不止,呼吸困难,茶饭不思,生命奄奄一息。

弥留之际,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让翠贞抱出来几大捆祖传的《千金方》竹简和自己撰写的《三十年基层临证得失录》、《十年一剑三仁汤》、《中药速学图表与歌诀》、《小病慢性病不求医》等书稿亲手交给他。嘱咐他一定要好好学习,把祖传的医术发扬光大。学成后不要留恋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来继承他的事业,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说罢,他嘴角挂着微笑,撒手西去......

梁承光走了,走的那样安详、那样从容。

梁承光走了,他没有牵挂、没有遗憾。

他短暂的一生,是那样坎坷、又是那样平淡。

他的一生,权贵不齿,群众爱戴。

这个世界给予他的太少了,而他给予这个世界的太多了......

这个世界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温暖,而他却给了病人太多的温暖......

承光不幸逝世的消息,很快传便了岐山脚下,曲河两岸。很多人悲痛欲绝,泣不成声,不顾年老体弱,赶来吊唁。

80多岁的宇文珍大娘颤巍巍的来了,她在孙女的搀扶下,老泪纵横:“光儿呀,你怎么这么早就走了?让我们今后有了个大病小灾的扑坎(找)谁呀?”

一生下来承光就为她吸过羊水的哪个女孩子来了,她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她默默地站在承光灵前嘟囔:“梁叔叔,我还没有报答您的救命之恩,您怎么这么早就......”

那个严重脱水,被承光从死亡线上拽回的男孩子开着车从省城回来了,他现在是一家商贸公司的经理,只见他跪在承光的灵前,声泪俱下:“干爹!我才说现在景况好了,把您接到省城享几天清福,您怎么就没有这个命呀?”

那个被承光资助过的女大学生回来了,她爬在灵前,泣不成声:“梁伯伯,我还没来得及报答您的恩情......”

那个曾经患男性不育症的青年男子拉着他的一双儿女来了,一进门就把两个孩子摁倒,让他们叩头谢恩:“孩子们,若不是你们的梁爷爷,你们根本不可能来在这个世界上。”

那个曾经患女性不孕的中年妇女领着她的两个儿子来了,一进门就跪在灵前,声泪俱下的对孩子们说:“你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你们的梁爷爷,若不是他,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你们的存在。”

......

一群曾和承光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山北中心卫生院的同事们来了,他们抬着一个特制的一丈见方的大花圈,花圈的缎带上写着一副挽联:

呕心沥血救死扶伤壮志未酬身先死

克己奉公患者至上常使生者泪沾襟

下葬哪天,空中漂起了蒙蒙细雨,真是岐山低首、曲河呜咽、苍天落泪!

送葬的队伍30人、50人、人、人......在不断扩大。蜿蜒曲折的半山路上,送葬的队伍足足排了1华里。

一个村庄的人、两个村的人、五个村的人、十个村的人......

没有人发起,没有人组织,完全是自愿的。

走到半路,一些过路人听说是承光的灵柩,都要拦住凭吊一番。不到一公里的路程,走了足足两个钟头。

根据承光的生前遗愿,由翠贞做主,他的遗体没有埋入梁家族坟,而是埋在庙会无偿提供的岐山药王庙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因为他不仅是梁家的子孙,也是大山的儿子,岐山人民的后代。同时也是让他在黄泉路上与诗音做伴,不再孤单,不再寂寞。

梁承光同志不幸去世以后,岐山人民一直怀念他。据说在今年的岐山庙会上,不少香客在药王庙焚香叩拜之后,还不忘到承光的坟前点上三柱香,希望他的在天之灵保佑自己和亲人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单斐)

作者简介

杨承岐:男,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副主任中医师。生于年6月,河北行唐人。出版医学专著8部,长篇小说1部,名载《石家庄市科技志》、《行唐县志》,百余篇科技论文,四十余篇诗歌、散文散见于报刊网络并多次获奖。龙溪文学签约作者。

投稿福利与要求1、平台所得打赏全归作者。打赏金额低于五元(含5元)不发放,用于平台管理。朗读类、音画类作品,打赏由作者与播音、音画制作人员五五分成。打赏在一个月后以红包形式发放。2、稿件要求内容健康,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题材不限,体裁不限。3、欢迎纸刊发表的原创作品,再投稿公号须原创首发,严禁抄袭、剽窃、侵权,尤其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atwallinside.com/jcjx/73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