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最新更新的5项新冠肺炎相关胃肠道研究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今天是第期日报。

南京医科大学:肠道ACE2高表达可能介导新冠肺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Gastroenterology[IF:19.]

①发热是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症状,5.13%的湖北患者及3.34%的外地患者分别具有消化道症状;②ACE2在多种组织普遍表达,但肠道中表达量和活性都较高,在肺中表达较少;③肠道细胞系中ACE2的表达显著高于肺细胞系,而结肠组织中ACE2在上皮细胞中表达显著高于基质细胞;④在小鼠中,ACE2富集于小鼠肠道上皮细胞中;⑤对ACE2通路的33个基因进行分析发现,ACE2通路与7种肠道、肾脏相关表型之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关联,但与肾病综合征可能存在关联。

Multi-omicsEvaluationofGastrointestinalandOther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SARS-CoV-2andCOVID--28,doi:10./j.gastro..03.

南京医科大学的王美林团队与张正东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多个数据库分析了不同组织及细胞中病毒受体——ACE2的表达,发现肠道中的ACE2表达量高于其它组织,可能介导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szx)

中山大学: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Lance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IF:12.]

①纳入来自非武汉地区的14个医院的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位年龄47.5岁;②21%的患者出现腹泻,相比于未出现腹泻的患者,腹泻患者的年龄更大,且患有并存病的风险更高;③随着疫情进展,后期入院的患者中,出现腹泻的比例更高(43%vs.19%);④在校正年龄、性别及并存症后,相比于未出现腹泻的患者,腹泻患者的肺炎症状更为严重,需要呼吸机支持或重症监护的比例更高。

EntericinvolvementinhospitalisedpatientswithCOVID-19outsideWuhan04-15,doi:10./S-(20)-7

中山大学兰平、朱立新与团队在Lance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对名非武汉地区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出现腹泻的患者中,肺炎症状更为严重,重症比例更高。(

szx)

美国疫情中,胃肠道症状与新冠肺炎的关联

Gastroenterology[IF:19.]

①纳入名新冠肺炎患者及名非新冠肺炎对照,随访5-18天(中位随访8天);②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新冠病毒阳性的比例为61%,显著高于无胃肠道症状患者的39%;③胃肠道症状的存在与新冠病毒阳性风险增加70%相关,另外,BMI增加也与新冠病毒阳性风险相关;④在新冠肺炎患者中,35%具有胃肠道症状;⑤随访期间,相比于无胃肠道症状的新冠肺炎患者,具有胃肠道症状的新冠肺炎患者进ICU的比例及死亡率更低。

GastrointestinalSymptomsandCOVID-19:Case-ControlStudyfromtheUnitedStates04-08,doi:10./j.gastro..04.

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关于新冠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美国的名新冠肺炎患者及名对照进行对比后发现,胃肠道症状与新冠肺炎风险增加相关,而具有胃肠道症状的新冠肺炎患者进入ICU的风险及死亡率更低。(

szx)

新冠肺炎期间对IBD患者的管理

Gastroenterology[IF:19.]

①IBD患者感染新冠病毒或发展出新冠肺炎的风险并未增加,手术治疗不会增加新冠肺炎风险;②为了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可减少或停止使用强的松,但不应减少或停止使用其它药物;③接受TNF拮抗剂+免疫调节剂合并治疗的患者是否应减少或停止免疫调节剂的使用并不确定,但已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或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应停止免疫调节剂的使用;④可推迟非必要的内镜检查;⑤处于临床试验期间的患者应继续试验,除非其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或确诊新冠肺炎。

ManagementofPatientswithCrohn’sDiseaseandUlcerativeColitisDuringtheCOVID-19Pandemic:ResultsofanInternationalMeeting03-31,doi:10./j.gastro..04.

国际IBD研究组织(IOIBD)是一个由来自26个国家的89名专家组成的组织,在最近的新冠肺炎流行期间,IOIBD召开了2次会议,以讨论如何在疫情期间对IBD患者进行治疗与管理。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了这两次会议的讨论结果,并对会议期间专家达成一致的几项声明进行了总结。(

szx)

一名溃疡性结肠炎+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案例

Gut[IF:17.]

①一名有着3年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并使用美沙拉嗪进行维持治疗的80岁女性患者严重复发;②前3天,患者接受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后发热至39℃并出现干咳症状,被确诊为COVID-19;③患者开始接受无创通气,配合洛必那韦/利托那韦和氯喹治疗,同时口服强的松以替代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④在最初的缓解后,患者的情况开始恶化,在入院14天后死亡。⑤疫情期间,IBD患者就诊最好先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排除COVID-19再进行治疗。

AfatalcaseofCOVID-19pneumoniaoccurringinapatientwithsevereacuteulcerativecolitis04-03,doi:10./gutjnl--

COVID-19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年龄和基础病有关,但缺乏IBD患者感染COVID-19的临床研究。来自Gut上发表的一个案例分析,报道了一例因COVID-19而死亡的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情况,并基于此案例对COVID-19疫情期间如何对IBD患者急性治疗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szx)

Science子刊:特定肠道巨噬细胞,促进针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ScienceImmunology[IF:10.]

①在沙门氏菌感染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鉴定出CX3CR1+MP为最常见的炎症细胞类型;②CXC3CR1+MP可分为3类,其中包括一类粘膜驻留性的CXCL13+CX3CR1高表达巨噬细胞;③相比于树突细胞,肠道CX3CR1+巨噬细胞诱导沙门氏菌特异性IgA的能力更强;④粘膜驻留性CXCL13+CX3CR1高表达巨噬细胞可在沙门氏菌入侵的位点作为抗原呈递细胞,招募并活化CD4+T细胞及B细胞,随后促进三级淋巴结构的形成及局部沙门氏菌特异性IgA应答。

Gut-residentCX3CR1himacrophagesinducetertiarylymphoidstructuresandIgAresponseinsitu04-10,doi:10./sciimmunol.aax

肠道中的单核吞噬细胞(MP)由树突细胞与巨噬细胞组成,在免疫应答起始及炎症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Science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沙门氏菌感染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鉴定出了一类粘膜驻留性巨噬细胞——CXCL13+CX3CR1高表达巨噬细胞,可在沙门氏菌入侵的位点处促进三级淋巴结构的形成,并诱导沙门氏菌特异性IgA应答。(

szx)

分析寄生虫感染后的肠道免疫应答的新方法

eLife[IF:7.]

①蠕虫感染导致小鼠产生强烈的抗寄生虫2型免疫反应,诱导粘液产生、组织重塑和免疫细胞浸润,这导致从蠕虫感染的肠道中分离单细胞非常困难;②对标准化肠道消化方案进行优化,成功地从严重感染的十二指肠中分离出数百万个免疫细胞;③高维光谱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发现这些细胞可基本代表肠道免疫反应的特征;④蠕虫感染导致感染组织的外肌层产生强烈的炎症反应,但在引流淋巴结没有,表明炎症发生具有感染组织特异性。

High-dimensionalanalysisofintestinalimmunecellsduringhelminthinfection02-11,doi:10./eLife.

来自eLif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对标准化流程进行优化,开发了一种从寄生虫感染后的小鼠肠道中分离单细胞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从感染后的十二指肠中分离出的数百万个免疫细胞可较精确地反映寄生虫感染后的肠道免疫应答。(

szx)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不同临床表型与肠道菌群变化相关

AnnalsofClinicalandTranslationalNeurology[IF:4.]

①对98名多发性硬化患者及名健康人的粪便菌群进行对比分析;②根据临床表型可将患者分为5类,其中3类为复发缓解型:未接受治疗(RRMS_U)、未接受治疗且采样期间复发(RRMS_R)、接受干扰素治疗(RRMS_I),另2类胃原发进展型(PPMS)及温和型(BMS);③RRMS_R患者及RRMS_I患者的菌群丰富度低于BMS患者及PPMS患者;④肠型与患者的临床表型相关;⑤Butyricicoccus的丰度在不同临床表型的患者中有所差异,并与疾病症状呈负相关。

GutmicrobiomevariationisassociatedtoMultipleSclerosisphenotypicsubtypes03-12,doi:10.1/acn3.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异质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可能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一些研究报道了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但不同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AnnalsofClinicalandTranslationalNeu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不同临床表型的多发性硬化患者之间的肠道菌群丰富度、组成及肠型存在差异,提示在研究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菌群时,应考虑临床表型对菌群的影响。(

szx)

预测英夫利昔单抗对IBD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Clinical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IF:7.]

①纳入41名IBD患者(过去半年内未接受过生物制剂治疗)及10名健康人;②在干预开始前,收集患者与健康人的PBMC并用LPS刺激,干预开始后,患者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注射治疗;③相比于对英夫利昔单抗不应答的患者,应答患者的PBMC产生的TNF及IL-6显著升高;④将刺激后的PBMC产生的TNF阈值设置为pg/mL,可以82%的灵敏度及78%的特异性区分出应答患者与不应答患者;⑤在克罗恩病患者中,该阈值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可达%及82%。

LevelofTumorNecrosisFactorProductionbyStimulatedBloodMononuclearCellsCanbeUsedtoPredictResponseofPatientsWith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toInfliximab04-06,doi:10./j.cgh..03.

部分IBD患者对英夫利昔单抗等抗TNF药物的治疗无应答,目前尚无生物标志物用于鉴定可对抗TNF治疗产生应答的患者。Clinical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分离IBD患者治疗前的PBMC并用LPS刺激,发现PBMC产生的TNF水平可以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预测患者对英夫利昔单抗的应答。(

szx)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爱的抉择,szx,Erin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吃啥做啥能防癌?最近多项研究启发巨大!

为啥要少吃盐?不止保护心血管那么简单

25分综述详解:除了三大营养素,精准减肥还靠啥?

菌群未来在哪里?Cell和Nature子刊重磅论述

Nature连发三篇,聚焦婴儿肠道/胆汁酸/肠脑轴

中国农大重大突破登上Gut:产毒肠道菌群或促肾衰竭

肥胖如何破坏肠屏障?关键酶被锁定!

海内外中国学者携手突破,纳米疫苗或助力大肠癌治疗

饮用水中的学问:探秘饮水中的抗生素和菌群

多管齐下,战胜抗生素耐药性危机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atwallinside.com/jcff/49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