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天紧张而有序的学术交流,医院消化科主办的“金陵消化消化内镜诊治进展论坛”7月3号圆满结束。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日本以及国内消化领域专家,围绕本领域相关热点和难点进行专题讲座、内镜演示及病例讨论。与会代表共计余人,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聚集一堂,学术氛围活跃。本次会议共有专题讲座16个,一个消化道早癌专场及HP分会场,并有4个卫星会(均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
周五下午的会前会首先由苗毅教授阐述了浆膜外科遇上粘膜外科后传统外科医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以疾病为中心的内外科的合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房静远教授解读了大肠肿瘤筛查的指南,比较了国内外制定指南的异同,提出了国内继续开展筛查工作时需要注意的经验。钟捷教授介绍了内镜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随访中的应用,包括疾病确诊、鉴别活动性及范围评估。正确的内镜诊断对溃结的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应将检查结果整合余数据库中,进行规范化管理。刘枫教授、李鹏教授、龚伟教授与金鹏教授分别介绍了消化道早癌内镜下的诊断以及治疗新进展,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指导年轻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实践。
周六正式会议首先由胡伏莲教授介绍了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与胃肠道以及胃肠外疾病关系,指出尿素酶,毒素以及粘附特性是Hp致病因子不同层面的主犯,进而从Hp致病因子角度决策Hp诊治策略,提出Hp的精准治疗。
吴开春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亚太胃癌预防共识意见,总结出胃癌预防的有效方法仍然是根除Hp,且需要在特定人群中进行,内镜是检出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重点监测是重度萎缩与肠化患者。
周平医院内镜发展的历程,从最初的粘膜肿瘤治疗,到粘膜下(固有肌层)肿瘤治疗,再到隧道内镜的治疗,中国内镜走向了世界。
日本吉井新二教授介绍了大肠肿瘤的放大内镜诊断,指出在窄带成像NBI下结肠肿瘤的分类,指导我们利用放大内镜预测肿瘤分期,治疗大肠肿瘤。
邹晓平教授介绍了治疗性ERCP的再发展,强调了ERCP在经皮减黄术,手术壶腹切除术、胆管结石术,术中分期中的重要作用,分享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随后,戈之铮教授介绍了小肠出血诊治进展,指出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血管栓塞,剖腹手术,内镜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小肠出血的新思路。王洛伟教授提出了早癌治疗新方法-射频消融术,指出该方法可有效去除病变粘膜,预防ESD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其疗效较好,未来还可做大量临床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游苏宁教授的讲座赢得一片赞声,他指导临床医生如何正确看待统计数据,只有正确处理数据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的诊疗计划。
张红杰教授总结了肠道微生态与炎症性肠病的已知与未来,指出了肠道微生物可预测疾病活动风险、预测治疗反应,在IBD治疗中采用益生菌与益生元,肠道微生物移植等多种新方法。汪芳裕教授介绍了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如高糖高盐饮食,膳食纤维、胃酸分泌、益生菌的使用对调节肠道微生态中的作用。
周日会议主要由邹多武教授介绍慢性胰腺炎诊治进展,提出了当慢性胰腺炎出现内外分泌功能减退时的诊疗措施,尤其是通过内镜如ERCP的治疗对胰管狭窄以及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并提出了多学科的合作治疗方案。
陈烨教授介绍了艰难梭菌感染诊治的新进展,指出采用两步法或三步法(乳酸脱氢酶检测,培养法或RT-PCR法)可提高艰难梭菌检出率。治疗方法采用粪菌移植或益生菌法改善患者肠内微生态,避免长期服用抗生素产生抗生素相关腹泻。
张国新教授介绍了早期胃癌的研究进展,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内镜下诊断以及内外科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介绍了ESD相关新技术,应用新型3D外套管等。
林琳教授介绍了PPI在胃反流疾病中的应用,即应用标准剂量PPI一天两次应用1-2周的诊断性治疗,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简便易行,并且是上消化道内镜、钡餐、反流监测和食管测压等诊断方法的补充。
这些讲座不仅介绍了目前国际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还展示了国内消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专家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令全体学员获益良多。除外这些学术大餐,大圃研教授、周平红教授、张国新教授、王洛伟教授等为大家做了26例精彩的内镜下操作演示。内容涵盖了ERCP、ESD、EUS、POEM、射频消融治疗术、静脉曲张套扎、巡航胶囊内镜、阑尾炎ERAT等,为广大学员提供了宝贵的操作经验。
本次会议中我科年轻医生在大会讲座和演示中表现不俗,得到了锤炼,受到大家称赞。
本次大会期间,医院消化内科哪家医院治白癜风好哪家医院专业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