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提升丨小改进大作用,看我院中医护理技术创新优化
面团不用来做馒头,用来做艾灸;吸痰管不用来吸痰,用来中药灌肠;拔罐不单是“拔”,还能“闪”、“坐”、“走”,双层铁车冒着热气推进病房......
在青岛西医院的病房里,护士们不仅仅是打针发药,还掌握了各种中医护理技能,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她们不断的学习充电,通过临床应用结合本科实际进行优化,并定期进行效果分析评价,及时改进,让这些技能更加适合患者,使护理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
中医护理技能优化:面团隔药灸
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卧床患者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在隔物灸的基础上,改良为隔药灸(脐灸)治疗。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隔药灸的优点:
1
通过药物和艾灸的双重作用,增强了疗效。
2
面团底部平滑、面积大,增加了稳固性。
3
将面团制成碗状,减少了艾柱滑落的风险。
中医护理技能优化:改良灌肠器
对中风伴有习惯性便秘的患者以及慢性结肠炎的患者,遵医嘱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每日一次。针对传统灌肠器质地较硬、管径较粗、不易插入、速度不宜调控等缺陷,改良应用了50ml注射器接吸痰管进行保留灌肠。因吸痰管管径较细、质地较软,可插入足够的深度,且速度可根据病人耐受度进行调控,大大减轻了病人的不适感。
新式灌肠器
传统灌肠器
中医护理技能优化:拔罐多样化
在普通拔罐的基础上,根据病人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拔罐方法。如闪罐法、坐罐法、先闪罐再坐罐法,或先闪罐再走罐后坐罐的方法。例:对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障碍缺失,可采用闪罐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的患者,采用闪罐法加坐罐法;对腰背部不适的患者,采用先闪罐再走罐后坐罐的方法;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目的,大大提高了病人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病症
拔罐部位
罐法
椎基底动脉综合征
大椎、肩井、风门
闪罐、坐罐
肢体麻木
上肢取穴:肩隅、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取穴:环跳、足三里、承山
闪罐、坐罐
落枕
大椎、肩井、风门
走罐、坐罐
肩周炎
肩隅、肩贞、阿是穴
留罐、刺血拔罐
膝关节炎
血海、梁丘、鹤顶、阳陵泉、阿是穴
闪罐、坐罐
腰背部不适
膀胱经、天宗、肾俞、腰阳关、阿是穴
闪罐、走罐、坐罐
胃肠疾病
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
坐罐
腰肌劳损
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阿是穴
走罐、坐罐、刺血拔罐
带状疱疹
肝俞、胆俞、局部
坐罐、刺血拔罐
中医护理技能优化:中药熏蒸车
为提高护理安全,强化护理安全隐患管理,为偏瘫患者特制了中药薰蒸车,温度可调控,熏蒸车高度适宜,均匀受热,固定牢靠,有效地避免了熏蒸盆倾倒药液而烫伤患者。
(供稿:内三科—丁娜)
长
按
关
注
青岛西医院
青岛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