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之一,我国泌尿系结石发病率为1%-5%,南方高达5%-10%,年新发病率为/10万人-/10万人,约25%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影响结石形成的因素众多,而身体的代谢异常、尿路梗阻、感染、异物和药物的使用是结石形成的常见病因。根据肾结石的大小、部位以及病因的不同,其治疗方法也不同。Eswl,pcnl,url,腹腔镜取石的陆续出现使得肾结石的治疗趋向微创发展。此外,随着结石病因研究的深入,肾结石复发的预防也已成为尿石症临床工作的重点。
结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结石的形成与尿液的异常有关,尿液内所含的成分与晶体平衡失调,或与盐类代谢紊乱有关,泌尿系的梗阻、感染、内分泌紊乱、代谢紊乱、长期卧床及饮水不足等均可促进结石的形成。此时,尿液内的结晶,如草酸钙及尿酸等发生沉淀。尿液内有细菌、脓块或脱落的细胞组织等,则以其为核心,晶体附着在核心上逐渐扩大形成结石。
结石分哪几种?
临床上我们常见的结石有以下几种:
一、含钙类结石:约占70-80%,由草酸钙或磷酸钙组成,更常见为草酸钙+磷酸钙的混合结石。其中以草酸钙结石更为常见,其特点是尿液呈酸性,质硬,粗糙,形状不规则,较小的如星芒状,较大的结石如桑椹样,呈棕褐色,为X线阳性结石;而磷酸钙结石:尿液呈碱性,呈灰色至白色,质脆易碎,表面粗糙,切面常有薄壳结构,硬度较低,在X线下不易显影。
磷酸钙结石:尿液呈碱性,呈灰色至白色,质脆易碎,表面粗糙,切面常有薄壳结构,硬度较低,在X线下不易显影。
二、尿酸盐结石:约占5-10%,由游离尿酸组成。75%-80%的尿酸结石由纯尿酸组成,其余由尿酸和含钙结石混合而成。尿液呈酸性,质地硬,光滑,颗粒状,呈黄色或棕红色,在X线平片不显示阴影,为阴性结石但可以在B超及CT检查中确诊。
三、感染性结石(如磷酸镁铵结石):约占10-20%,主要由磷酸镁铵组成,有时混合碳酸磷酸钙和尿酸铵。尿液呈碱性,结石大小差别较大,呈污灰色,部分易碎结石表面为泥灰状或浮石样结构。结石中经常存在大量基质,硬度较低。病因是由于产尿素酶的细菌感染尿路所致。为X线阳性结石,同时X光中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结石影。
四、胱氨酸结石:质地硬,光滑,呈浅黄或黄色,表面呈光滑黄蜡样,为家族遗传性疾病,占泌尿系结石的0.2%~1.3%。临床常继发于胱氨酸尿症。成石机理:尿中胱氨酸含量升高,呈过饱和状态。胱氨酸结石含硫量较高,同钙石一样属X射线显影结石。
在临床上我们常见的结石均是混合型结石,可能一粒结石里面就包含了很多不同的成分,就像一颗大树的年轮一样一层一层的包绕着同时也诉说了人体每时每刻尿结晶体的变化。
含钙类结石预防:含钙尿路结石患者的预防措施应该从改变生活习惯和调整饮食结构开始,保持合适的体重指数、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营养平衡和增加富含枸橼酸的水果摄入是预防结石复发的重要措施。
例如:①增加液体的摄入:增加液体的摄入能增加尿量,从而降低尿路结石成分的过饱和状态,预防结石的复发。推荐每天的液体摄入量在2.5~3.0L以上,使每天的尿量保持在2.0~2.5L以上。建议尿石症患者在家中自行测量尿的比重,使尿的比重低于1.为宜,以达到并维持可靠的尿液稀释度。关于饮水的种类,一般认为以草酸含量少的非奶制品液体为宜。饮用硬水是否会增加含钙结石的形成,目前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应避免过多饮用咖啡因、红茶、葡萄汁、苹果汁和可口可乐。推荐多喝橙汁、酸果蔓汁和柠檬水;
②饮食钙的含量:饮食钙的含量低于mg(20mmol/d)就会引起体内的负钙平衡。低钙饮食虽然能够降低尿钙的排泄,但是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和增加尿液草酸的排泄。通过药物补钙来预防含钙结石的复发仅适用于肠源性高草酸尿症,口服~mg枸橼酸钙在抑制尿液草酸排泄的同时,可以增加尿液枸橼酸的排泄。推荐多食用乳制品(牛奶、干酪、酸乳酪等)、豆腐和小鱼等食品。成人每天钙的摄入量应为1~1.2g;
③限制饮食中草酸的摄入:虽然仅有10%~15%的尿液草酸来源于饮食,但是,大量摄入富含草酸的食物后,尿液中的草酸排泄量会明显地增加。草酸钙结石患者尤其是高草酸尿症的患者应该避免摄入诸如甘蓝、杏仁、花生、甜菜、欧芹、菠菜、大黄、红茶和可可粉等富含草酸的食物。其中,菠菜中草酸的含量是最高的,草酸钙结石患者更应该注意忌食菠菜。低钙饮食会促进肠道对草酸盐的吸收,增加尿液草酸盐的排泄。补钙对于减少肠道草酸盐的吸收是有利的,然而,仅适用于肠源性高草酸尿症患者;
④限制钠盐的摄入:高钠饮食会增加尿钙的排泄,每天钠的摄入量应少于2g;⑤限制蛋白质的过量摄入:低碳水化合物和高动物蛋白饮食与含钙结石的形成有关。高蛋白质饮食引起尿钙和尿草酸盐排泄增多的同时,使尿的枸橼酸排泄减少,并降低尿的pH值,是诱发尿路含钙结石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每天的动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该限制在0.8~1.0g/kg/d。其中,复发性结石患者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不应该超过80g;
⑥增加粗粮及纤维素饮食:米麸可以减少尿钙的排泄,降低尿路结石的复发率,但要避免诸如麦麸等富含草酸的纤维素食物;
⑦减少维生素C的摄入:维生素C经过自然转化后能够生成草酸。服用维生素C后尿草酸的排泄会显著增加,形成草酸钙结晶的危险程度也相应增加。尽管目前还没有资料表明大剂量的维生素C摄入与草酸钙结石的复发有关,但是,建议复发性草酸钙结石患者避免摄入大剂量的维生素C。推荐他们每天维生素C的摄入不要超过1.0g;
⑧限制高嘌呤饮食:推荐每天食物中嘌呤的摄入量少于mg。富含嘌呤的食物有:动物的内脏(肝脏及肾脏)、家禽皮、带皮的鲱鱼、沙丁鱼、凤尾鱼等。
总结一下:1、大量喝水每天2-2.5升的水,同时要有2-2.5毫升的尿,尿的比重小于1.
2、每天的维生素c不能大于1g,钙不能大于1-1.2g,蛋白质不大于0.8-1.0g/kg/d,对于复发性结石不大于80g每天,钠盐小于2g,高嘌呤肉类小于mg,少吃甘蓝、杏仁、花生、甜菜、欧芹、菠菜、大黄、麦麸、红茶和可可粉等富含草酸的食物,多吃多喝橙汁、酸果蔓汁和柠檬水,米麸。
肾结石的诊疗及预防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通过病史、家族史、患者的代谢特征及结石特征等,了解肾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
2、肾结石临床表现多样,其症状往往与结石的大小并不一致,有条件情况下,尽可能取出结石。
3、不同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目的及侧重面不同,应结合肾结石特点综合考虑,灵活选择。
4、肾结石的治疗应采取个性化方案,具体方法包括镇痛及排石治疗、手术等。
5、尽可能取尽结石,对残留结石应进行密切随访。
6、肾结石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取尽结石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而应该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随访,针对肾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结石的复发。
那些结石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结石复发的预防?
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如儿童患者、复杂性结石患者,特别是结石反复发作的患者,我们建议术前术后均进行24小时尿液成石危险因素分析同时结合结石成分分析结果综合考虑,以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成分地结石进行预防。
什么是结石成分分析?什么是24小时尿液成石危险因素分析?
首先对结石患者来说,结石就是患者的病理标本,通过对结石进行成分分析,有助于帮助找到结石的成因,从而更有效地预防结石复发,目前常用的结石成分分析有物理法及化学法分析两种,我们更推荐化学法检测。通过结石成分分析医生可以根据结石的具体成分,给患者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从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帮助患者预防结石复发,这也就是我们对结石进行成分分析的意义所在。举个例子,如果成分分析显示是尿酸结石,那患者就要尽量少吃牛肉、猪肉、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少饮咖啡、啤酒,同时要碱化尿液。如果是草酸钙结石,就要尽量避免吃一些含草酸高的食物。如果以含钙结石为主,如磷酸钙结石、草酸钙结石,则应该少吃动物蛋白高的食物,如鱼等,高钠、高糖的食物也应避免摄入。另外,像一些感染性的结石,主要是要控制尿路感染。
什么是24小时尿液成石危险因素分析?其实,就是收集一个人从早到晚整整一天24小时的尿液,然后分析尿液中钠、镁、钙、钾、磷、尿酸、枸橼酸等和结石形成相关的成分的变化。这些指标的异常会影响结石的形成,如尿液中钙、钠、磷、草酸含量的升高和枸橼酸含量的降低,都会促进草酸钙、磷酸钙结石的形成,尿酸含量的升高则会促进尿酸结石的形成。通过检测,医生知道哪些指标是异常的之后,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如尿钠过高的患者,医生会建议其清淡饮食。尿枸橼酸降低的话,可以通过服用枸橼酸盐来增加体内枸橼酸的含量,从而预防结石的复发。
肾结石病人的病史采集包括:
家族史,个人史,既往肾结石症状的发作和治疗等。了解患者的工作环境、个人生活习惯、饮水饮食习惯,以及有无痛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长期卧床、结节病、维生素D中毒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