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禹余粮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黄某,男,43岁,干部。患者于年起大便次数增加,间有黏液脓血,曾服用黄连解毒汤、白头翁汤加味,并加服诺氟沙星、呋喃唑酮片、土霉素等均未见明显效果,且病程加重,时至年解黏液脓血便,每日10余次,伴有腹痛等。又在原用药基础上加用静滴丁胺卡那霉素、甲硝唑等,仍效果不理想。
改用丁胺卡那霉素加地塞米松、锡类散分别灌肠,中药服用真人养脏汤、四神丸等。
因疗效差,于年1医院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由于结肠广泛溃场出血,无法进行而行钡灌肠确诊为:溃性结肠炎。
嘱其服柳氮磺胺吡啶等药,还是疗效不佳。
再服用三株口服液,而后泄泻无度,日近10次,为红色黏液便,腹痛,里急后重,疲乏无力,少气懒言,步履艰难,而邀笔者诊治。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处方:。
赤石脂30克,禹余粮30克,红参10克。
水煎服。
并静滴:参附注射液。每次20ml,每日1次。
连用2天,泻痢大减。
续用1周,精神明显好转,大便日行1~2次。
为巩固疗效改汤为散,再加白术、山药、茯苓等为末。
服1个月,诸症悉除。
随访至今如常人。
按:
溃疡性结肠炎同其他病一样,病情复杂多变,此仅谈赤石脂禹余粮汤治验。本方味甘涩性平,入胃与大肠,具有收涩固脱之效。
故柯韵伯曰:“夫甘姜参术可以补中宫元气之虚,而不足以固大肠脂膏之脱,故利在下焦者,既不得以理中之剂收功也,二石皆土之精气所结,凡下焦滑脱者以二味为末,参汤调服最效。”
前治不愈之未对因施也。《本草求真》又云:“赤石脂与禹粮、粟壳皆属收涩固脱之剂,但粟壳体轻微寒,功止入气分敛肺,此则甘温质重色赤,能入下焦血分固脱及兼溃疡收口长肉生肌也。
禹余粮甘平性涩,其重过于石脂,此则功专主涩其曰镇坠,终逊禹粮之力耳,是以石脂之温,能益气生肌,石脂之酸则能止血固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