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县第八幼儿园春夏季传染病预防温馨提示

亲爱的家长和小朋友们:

开学伊始,春季来临,天气虽有回暖,但气候多变。春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特别容易引起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夏季高温,细菌繁殖速度快,是肠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且适于虫媒生长,感染虫媒传染病的风险增大;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仍然不能轻视,请小朋友和家长们继续做好防护,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Part1

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很强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急起高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乏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症状,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传播途径: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经飞沫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Part2

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在青少年中发生,在冬春季发病较多,潜伏期4-21天,平均18天。

主要症状

患者受感染后,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者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开口和咀嚼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等。

传播途径

主要为呼吸道传播,即飞沫传播,与其它所有呼吸道疾病,如感冒相同。

易感人群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Part3

结核病

结核(Tuberculosis,简称TB)是常见的一种传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导致。结核通常感染并破坏肺以及淋巴系统,但其它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骨骼、关节,甚至皮肤亦可受感染。一般春季容易发病。

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全身不适、倦怠、乏力、容易烦躁、心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妇女月经不正常等症状。

传播途径: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也可经消化道感染,少数经皮肤伤口感染。呼吸道传播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途径。肺结核病人(主要是空洞型肺结核)从呼吸道排出大量带菌微滴,吸入这些带菌微滴即可造成感染。

易感人群: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如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并同处一个办公室、教室、车间的同事、同学或工友。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注意事项

_

●多通风:新鲜空气能够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__

●勤洗手:可消除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沾染的病原,因此要特别注意手卫生。

__

●常喝水:多喝水可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__

●补充营养:注意多补充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增强抵抗力。

__

●坚持体育锻炼: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

__

●注意生活规律: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__

●不扎堆:人群集中的场所空气质量差、通风不良,尽量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

__

●预防接种:适龄人群及时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腮腺炎疫苗等),可有效预防多种呼吸道传染病。

_

01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能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肠胃炎症状的病毒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入丙类传染病。诺如病毒全年都可发生感染,主要在9月至次年春季流行,以接触传播为主可通过被污染的水源、物品、食物及呕吐物形成的气溶胶等传播。常在社区、医院、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暴发流行,具有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的特点。感染诺如病毒后,潜伏期多为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

主要症状

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和低热(38℃以下)。儿童患者呕吐症状常见。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一般症状较轻,为自限性疾病,常无并发症。

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感染者,病例及隐性感染者均为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染源。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多样。接触感染诺如病毒的病人,比如处理病人的呕吐物或排泄物,通过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传播;也可通过食用和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易感人群

由于抵抗力和免疫力尚低,4-12岁的儿童更容易感染。诺如病毒以老人和小孩等体质比较弱的人最容易感染。

02

霍乱

由霍乱弧菌(一种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产生的霍乱肠毒素是产生霍乱症状的关键物质)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及传播快,在我国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发病季节一般为夏、秋季,以7~10月为多。霍乱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患者应按甲类传染病进行严格隔离,同时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若治疗不及时重症患者死亡风险高。

主要症状

患者感染后,会出现剧烈的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传播途径

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染,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也可引起间接传播。此外,弧菌能通过污染鱼、虾等海产品引起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卫生条件差者及胃酸缺乏者尤甚,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能产生抗菌抗体和抗肠毒素抗体,但也可再感染。

02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又称为志贺菌病,这是一种由于肠道系统组织感染志贺菌属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根据病症病理分期,可以分为普通型细菌性痢疾、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和慢性痢疾三大类型。部分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会破坏结肠、直肠、肾小球微血管中的内皮细胞,而引起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继发性病症。大多数细菌性痢疾病例发生在每年6~9月之间,病发高峰值出现在8月份。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通常为1~3天,通常不会超过7天。大多数细菌性痢疾患者,通过1~2周的药物治疗即可痊愈。

主要症状

患者受感染后,会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稀薄等症状。实际症状表现与患者体质状况、所感染的细菌数量、菌属类型等情况相关。

传播途径

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也可以通过物理接触患者或携带者的粪便传播。志贺杆菌可以通过虫体、器械、口沫等传播媒介进行间接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的人群均可发生,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等免疫系统功能发育不全者和青壮年具有高发性,生活状况不佳会增加发病风险,例如疲劳、营养不足、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等。

03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经消化道感染的是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1)甲型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甲型肝炎的流行以冬、春季为主,甲型肝炎的流行形式一般为散发,水源和食物污染可造成暴发流行。

主要症状

初期会出现疲乏无力、食欲下降,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伴有发热、畏寒或昏迷、抽搐的症状。甲型肝炎治疗不及时可并发有重型肝炎。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食入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是暴发性流行的最主要传播方式。

易感人群

各种年龄阶段的人群对甲型肝炎均易感,甲型肝炎感染后机体可产生较稳固的免疫力。

(2)戊型肝炎

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实质细胞炎性坏死为主的肠道传播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戊型病毒性肝炎潜伏期10~60天,平均40天。戊型肝炎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多发生于雨季或洪水后,但散发性戊型肝炎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戊型病毒性肝炎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者经系统科学的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不会遗留肝脏损害。

主要症状

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食欲减退、厌油、腹胀、尿黄、肝区压痛、黄疸等,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

好发于各类人群,以青壮年为主。

04

感染性腹泻

也称急性肠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受污染的不洁食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性急性肠胃炎根据病原体不同,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等。非感染性急性肠胃炎见于应激、药物、酗酒或食物过敏等。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主要症状

感染性急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等,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大便的性质可因不同的致病菌感染而差异很大。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

好发于饮食不洁、暴饮暴食者,以及潜在的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者。

肠道传染病防控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认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粪便卫生和消灭苍蝇)。

(1)注意饮水饮食卫生

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物,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不在路边“三无”小摊就餐。

(2)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寝室常打扫,垃圾及时清理,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

(3)注意劳逸结合

起居有度,生活有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4)及时就诊

高危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等。当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前往肠道门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1·

·寨卡病毒病(也称寨卡热)·

是由寨卡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一般症状较轻,2-7天自愈。

·主要症状·

轻微发热、面部皮疹、手足关节痛、肌肉痛、头痛、结膜炎、眼后痛和呕吐等。以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常见。

·传播途径·

伊蚊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所有的人群均普遍易感。我国目前未出现寨卡病毒本地传播,也没有相关疫苗上市,人群对寨卡病毒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

·2·

·登革热·

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潜伏期为3~14天,通常为5~8天。

·主要症状·

突发高热达39~40℃,三痛征(头痛、肌肉痛、关节痛)、三红征(面、颈、胸部潮红),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感染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而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老人是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

·3·

·流行性出血热(EHF)·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潜伏期4~45天,一般为1~2周。

·主要症状·

表现为三红即:颜面部、颈部、前胸充血潮红。三痛即眼眶痛、头痛、腰痛。

·传播途径·

主要由鼠类(啮齿动物)传播,同时革螨也可携带汉坦病毒。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小部分人发病,大部分人呈隐性感染状态,持续数周后感染终止。本病愈后可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力,极少见到二次感染发病的报告。

·4·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性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炎症,潜伏期一般为4~14天。

·主要症状·

临床上以高热、呕吐、嗜睡、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为特征。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已证实三带喙库蚊在我国许多流行地区都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普遍易感,多为隐性感染,其人群显性发病与隐性感染比例为1∶~1∶。乙脑病毒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成人几乎均为隐性感染者而获得稳定的免疫力。

·5·

·疟疾·

主要是指人体被蚊虫叮咬后,蚊虫将带有疟原虫的血液传送到被叮咬者体内,进而导致被叮咬者感染疟原虫,最终诱发虫媒传染病。

·主要症状·

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的发冷、发热、出汗、贫血和脾肿大。

·传播途径·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按蚊是自然的传播媒介,人一旦被带有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叮咬即受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疟区生活、蚊虫叮咬人群。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免疫力,但不持久。

虫媒传染病防控

防蚊

穿戴可使尽可能多的身体部位得到覆盖的衣物(最好是浅色衣服)。使用驱蚊剂,将驱蚊剂喷、涂抹在头部、四肢等裸露皮肤处,特别是耳后、颈部等部位。

灭蚊

采取灭蚊措施,通过减少蚊虫的数量来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如将水桶、花盆等可能蓄水的容器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避免蚊虫繁殖。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β属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COVID-19。

主要症状

疑似症状为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新冠肺炎防控

咳嗽或打喷嚏后,饭前便后,户外活动回来后,立刻用肥皂或洗手液以流水方式冲洗。

外出务必佩戴口罩,并且科学正确佩戴口罩。

尽量避免去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

注意社交礼仪

·

保持健康生活

请家长和小朋友们认真学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增强传染病预防意识,劳逸结合、加强锻炼,有效预防春夏季传染病,保证高效的工作学习和健康生活。

商都县第八幼儿园

年4月1日

编辑:范钰清审核:朱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atwallinside.com/jcyf/69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