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炎症性肠病(IBD)的细菌病因研究已久。有相关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IBD的发生关系密切,其异常状态可能是IBD炎症发病和持续的原因。为此,该研究采取细菌培养和PCR-SSCP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正常对照、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道细菌DNA指纹图谱,比较实验性结肠炎和正常对照者肠道菌丛的整体差异及常见可培养细菌菌群的变化。
该研究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每天给予2.5%DSS自由饮用,建立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正常对照组自由饮用生理盐水,第7天处死小鼠,分离结肠,提取黏膜细菌组DNA,应用细菌16SrDNA的PCR-SSCP技术对小鼠肠道菌落进行初步鉴定,对其组成结构进行分析,留取部分远端结肠进行菌群定植数量分析。
结果: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所有样品分别进行3次以上的PCR-SSCP指纹图谱分析,得到了稳定可重复的图谱。模型组小鼠同正常对照组相比,菌群多样性明显减少(图1)。
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增多,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表1)。
两组比较主要是不可培养细菌的差异(表2)。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参与了结肠炎的产生或加重过程。因此,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IBD致病菌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同时为临床寻找治疗IBD患者较特异的益生菌提供实验基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