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中,结肠癌进展与上皮内瘤变(低度和高度)的进展是不同步的。
癌变的部位可以是平坦的,或出现发育不良相关性损害和团块(dysplasiaassociatedlesionormass,DALM),后者常与在异型增生的上皮下同时发生癌变相关。
DALMs从结构上即可认为是高度病变。任何级别异型增生的DALM和高级别的平坦型异型增生两者均与大约40%病人的浸润性癌有关,所以一旦确诊DALM和平坦型高度上皮内瘤变均需行全结肠切除术。
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病人,区别偶发性结肠腺瘤和DALM是困难的。
TOPOⅡ和Ki-67阳性表达在UC相关性上皮内瘤变显著增加。
Ki-67阳性细胞位于腺上皮的顶部和基底部,提示大部分的细胞增殖功能降低。
与偶发性腺瘤相比,TP53基因突变经常出现在UC相关性上皮内瘤变的病变中,并且是一个早期事件,但是在没有上皮内瘤变的慢性炎症性结肠上皮内也会出现TP53基因突变。
研究发现P16基因突变出现在早期UC病人中,而在腺瘤很少发生。对结肠癌和多个结肠肿瘤细胞系研究发现在9p1上存在LOH缺失。
微卫星不稳定和P16及P53基因突变可能是上皮内瘤变和腺癌形成过程中的早期事件,这些改变能导致其它等位基因如APC和DCC缺失的易感性。
研究发现LOH基因定位于3P接近VHL区域,在DALM损害中较常发生,而在平坦型上皮内瘤变损害中不常见。上述这些改变不常出现于偶发性腺瘤,提示UC相关性上皮内瘤变与偶发性腺瘤存在不同的基因突变途径。
专家介绍罗成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医院大外科主任
罗成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党委委员、大外科主任、普外科部副主任、腹膜后肿瘤外科主任,美国结直肠外科学会(ASCRS)InternationalFellow,知名肿瘤外科、肛肠外科、普通外科专家。
擅长疑难腹膜后肿瘤及复杂盆底、肛肠外科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每年诊治疑难、复杂腹膜后肿瘤及盆腔肿瘤病人达例以上。曾被中央电视台2、7、10频道,北京电视台、新华网、健康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SCI论著10余篇。举办中国腹膜后肿瘤论坛、中国肛肠创新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获全军医疗成果奖1项,国家专利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专项及北京首发基金等项目,总科研经费达万元。
已出版《肿瘤专科医师培训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腹膜后肿瘤》(人民卫生出版社)、《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学-理论与实践》(人民军医出版社)、《结直肠肿瘤》(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便秘治疗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痔治疗新技术-LigaSure痔切除术(附手术操作DVD)》(人民军医出版社)等专著,正主编《RetroperitonealTumors:InvestigationandManagement》(Springer美国出版)。
兼任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模拟医学分会会长、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腹膜后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腹膜后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肛肠医学联盟理事长、中国中医药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肠肛门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杂志》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委等职。
来源:spanal医学
责任编辑:秦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