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有以下困扰:
入睡困难,辗转反侧到天明……
频繁觉醒,“踏实觉”难寻……
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
入睡时间越来越迟,起床时间越来越晚……
3月21日,爱家健康直播车邀请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中医睡眠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老中医、福建省名中医黄俊山主任做客爱家爱健康直播间,围绕睡眠的作用、睡眠异常与疾病相关和睡眠改善这三个方面,聊了怎样获得高效睡眠,帮助大家找回“睡个好觉”的能力。
主讲人福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黄俊山主任
01
讲座回顾
话题一:睡眠的作用
01
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方式
因在睡眠期间胃肠道功能及其有关脏器,合成并制造人体的能量物质,以供活动时用。另外,由于体温、心率、血压下降,呼吸及部分内分泌减少,使基础代谢率降低,从而使体力得以恢复。
02
保护大脑,恢复精力
睡眠不足者,表现为烦躁、激动或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长期缺少睡眠则会导致幻觉。而睡眠充足者,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这是由于大脑在睡眠状态下耗氧量大大减少,有利于脑细胞能量贮存。因此,睡眠有利于保护大脑,提高脑力。
03
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能对侵入的各种抗原物质产生抗体,并通过免疫反应而将其清除,保护人体健康。睡眠能增强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睡眠还可以使各组织器官自我康复加快。现代医学中常把睡眠做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帮助患者渡过最痛苦的时期,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04
促进生长发育
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婴幼儿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脑继续发育,这个过程离不开睡眠;且儿童的生长在睡眠状态下速度增快,因为睡眠期血浆生长激素可以连续数小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应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以保证其生长发育。
05
延缓衰老,促进长寿
近年来,许多调查研究资料均表明,健康长寿的老年人均有一个良好而正常的睡眠。人的生命好似一个燃烧的火焰,而有规律燃烧则生命持久;若忽高忽低燃烧则使时间缩短,使人早夭。睡眠时间恰似火焰燃烧最小的程度,因此能延缓衰老,保证生命的长久。
06
保护人的心理健康
睡眠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是很重要的。因为短时间的睡眠不佳,就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而长时间者则可造成不合理的思考等异常情况。
话题二:睡眠异常与六种疾病有关
01肥胖症和糖尿病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发现:每晚只睡4个小时的人其血液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酸,这一数量要比每晚睡眠8.5个小时的人高出了15%-30%。血液中脂肪酸的含量较高会影响到新陈代谢速度和胰岛素调节血糖的能力,从而引发肥胖症和糖尿病。睡眠时间较多的人其血液中并未出现肥胖症或前期糖尿病的标志物。
02心血管疾病欧洲心脏病学会14年的追踪调查,发现有心脏病发作病史的患者中有近2/3的人也存在着睡眠障碍。此外,抱怨存在睡眠障碍的男性患上心肌梗塞的风险会高出2.6倍,中风的风险会高出1.5-4倍。
03溃疡性结肠炎医院的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和节段性肠炎既有可能是睡眠剥夺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为睡眠过度所引起的。适量的睡眠(每晚7-8个小时)对抑制消化系统内的炎症反应起到了必要作用。
04老年痴呆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发现:每晚睡眠状况不好的人在PET扫描中显示其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量较多,这种化合物被称为老年痴呆症的明确标志物。缺乏睡眠会妨碍大脑清除这种废物,从而引起老年痴呆症。
05前列腺癌权威杂志研究发现:入睡困难的男性患上前列腺癌的风险会上升60%。研究者将这一关联归因为褪黑素,一种调节睡眠的激素。先前的研究发现:褪黑素含量较高能抑制肿瘤生长,而接触了过多人造光线的人其肿瘤生长速度较快。
06自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医学研究发现:睡眠不良与自杀率上升之间存在着关联。存在持续性睡眠障碍的人自杀的可能性会高出1.4倍。这项研究最终将自杀率上升的原因归结为睡眠剥夺,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和心理压力。
话题三:如何改善睡眠?
01睡眠卫生指导每天准时睡眠和起床,睡眠时心情平和,做到“先睡心,后睡眼”;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安静、避强光等。改变一些非功能性的睡眠习惯,促进其理性对待失眠。
02纠正睡眠的习惯误区总是计算睡眠时间,老看表;看书、电视、手机等;睡前活动过多、热水澡、过饥过饱等。
03文化干预普及“欲病状态”预防失眠的有关知识,推广中医养生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
04饮食疗法主要多吃含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如玉米、桃子、苹果、笋干、芹菜、藕等,有利于清肠,小肠和心相表里,肠清心火则不旺。
05绿色睡眠促进1、温热疗法
人体体温降至35度时,正是癌细胞最活跃繁殖的时候,反之,当体温达到39.6度以上时,癌细胞就会全部死掉。
2、光疗
模拟天然日光,吸收远红外能量,有助于提高或延迟昼夜节律,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06调摄与预防1、普及养生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
2、根据体质特点分别从精神、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及药膳等方面进行调理。
3、放松练习:如八段锦、太极拳、松静功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