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接受结肠切除手术,据悉,他们是兄妹关系。
这年头,连做手术都要扎堆了吗?
原来,上年9月,他们的二哥确诊了肠癌。
医生发现,这家人的父亲就因肠癌去世,如今二哥又得病,很可能就是由家族性息肉病引起的,这种病具有遗传因素。
三兄妹听从了医生建议,也做了肠镜检查。
结果显示,结肠内早已布满了上百枚息肉,岌岌可危,癌变风险极大。
目前,他们已经成功卸下肚子里的“包袱”,以后只要定期做肠镜检查即可。
啊,息肉怎么会癌变,怎么会遗传呢?
不难发现,目前很多网友对肠息肉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的状态。
特别是体检发现肠息肉,到底要不要切的问题,更是一问三不知。
今天,家医君就借此机会,给大家详细讲讲这块“小肉团”的秘密。
肠息肉,此肉非彼肉
从字面上来看,“息”表示缓慢生长,“肉”看似很普通,就是普通的肉。
但是,息肉非“肉”,而是一类异常生长的组织,跟我们理解的肉是不同的。
肠息肉可以长在肠道的任何部位,比如直肠、乙状结肠、十二指肠等,但更多时候会出现在大肠。
临床上为了能更准确地区分和诊治,会将肠息肉分成腺瘤性(肿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非肿瘤性)息肉。
其中,家族性息肉病就属于腺瘤性息肉。
另外,息肉的外观形态也各形各异,可大可小、可扁可高、可粗糙可光滑,有的像山峰,有的又像草莓……
但医生不看颜值,不管息肉长成什么样,只要突出在肠粘膜之上,就是“息肉家族”一员。
想要彻底清查肠息肉的底细,最重要的当然是借助“侦查工具”。
息肉最大的敌人是肠镜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总是谈癌色变,癌症往往跟死亡扯上关系。
关于息肉,人们自从知道它跟癌症有不可告人的关系后,便对它提高了警觉性。
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恶性肿瘤,大概需要5-15年,视乎个人体质。
一般而言,出现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持续时间一周应尽快就诊。
据医院胃肠胰外科谭进富副主任医师介绍,肠镜筛查肠道疾病最有力的“利器”,能检查出肠道是否存在息肉、肿瘤、炎症、憩室、血管畸形和痔疮等疾病。
谭进富还称,即便自觉肠道一直很健康的人,也应该在40岁进行首次肠镜检查,肠镜大部分人是可耐受的,如果忍受不了或者感到害怕,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麻醉肠镜。
对于有家族性息肉病(出现症状时的平均年龄为36.5岁)、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这些疾病的患者,肠镜检查的时间则要提前。
但让很多人不解的是,检查出息肉后,是放任自由,还是就此切掉了结,我应该怎么处理这块“肉团”?
切不切?关键要看危险性
虽然肠息肉是肠癌的“元凶”,但有些肠息肉性格温和,我们暂且饶它一命。
你们还记不记得,家医君上面刚说过,容易发展成癌症的息肉叫腺瘤性息肉。
除此之外,还看息肉的大小和数量,这些信息都会在病理报告上显示。
根据结果,息肉癌变的危险性可以分为:
低危性:1-2个;小于1cm的管状腺瘤;增生性息肉。
高危性:3个及以上;大于1cm的管状腺瘤;绒毛腺瘤或者管状绒毛腺瘤;病理有高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对于低危性的,稍微可以放心,3年复查一次,但具体还是要听从医生建议。
高危性的肠息肉,则建议切掉。
如果切除干净,可以定期复查,一般术后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肠镜,有可疑黏膜处再次取活检。
一旦发现有新息肉,就要及时切除。
如果怀疑切除边缘有问题,需术后2-3个月复查,在瘢痕处再次取活检。
可能有人认为,只要把息肉切了就高枕无忧。
事实上,息肉是有复发的可能性的。
其中,吸烟、年龄增长导致的肠道功能紊乱、肠息肉数量较多、肠息肉直径≥2cm等都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预防肠息肉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