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我一般分这三个证型

北京最有效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04/4780771.html
本病是一种慢性结肠炎,多在结肠下段有溃疡病变,往往屡发暂愈。本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可有长短不同的缓解期,发作时则腹泻,每天可有十余次大便,中带脓血或黏液,腹中可见阵发性绞痛,并可见里急后重,但每次泻下粪便较痢疾为多,发病期间,多有面色萎黄、精神疲乏等。本病主要由湿滞肠道为病,一般属实证居多,但亦有病久正虚,出现脾肾虚寒之证者。(一)湿热积滞常见症状:腹部胀痛拒按,便肠垢不爽,泻下次多,有后重感,反复发作,苔黄腻,脉弦略数。病症分析:①腹部胀痛拒按:是病属实证的表现。②便肠垢不爽:肠垢即大便中的白色黏冻状物,多由肠道湿热引起。③泻下次多,有后重感,反复发作:湿多成泻,故泻下次多,是由湿所成;后重是肛门坠胀之医用术语,由气滞引起,反复发作,是说明其病灶产生,已非一日,属慢性疾病。治法:通肠导滞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枳实9克、大黄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茯苓9克、泽泻9克。方解:枳实下气除胀满;大黄通肠去垢;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茯苓、泽泻,健脾利湿;焦山楂、焦神曲,消食助运。加减法:后重气滞者,加木香5克、槟榔9克。(二)湿渍肠道常见症状:便肠垢不爽,日三四行,或更多次,腹痛不甚,肠鸣后重,苔腻而黄,脉弦细。病症分析:①便肠垢不爽:是湿热停蓄于大肠的表现,其最多见者为结肠炎。②腹痛不甚,肠鸣后重:是湿热在肠,虽已引起气滞,但血瘀未甚,故多见肠鸣后重,而腹痛不甚,盖气滞的主要见症为胀满感,而血瘀则主要为痛感也。治法:清理肠道方药:清利肠道方(自制)桃仁9克、杏仁9克、生薏苡仁3克、冬瓜子30克(打)、黄芩15克、赤芍15克、马齿苋30克、败酱草30克。方解:桃仁、杏仁,开利肺与大肠之气血;生薏苡仁、冬瓜子、黄芩,入肺与大肠而燥湿清热;赤芍行血则便脓自愈;马齿苋、败酱草,清大肠之热而解毒。加减法:寒象明显,腹有痛感,可加肉桂2.5克,取其厚肠止泻,特别病久者宜之。按:经过多年反复使用,本方在临床经常作“抓主症”之方。凡便垢而不爽者,率先用此。(三)脾胃虚弱常见症状:时泻时止,泻下有不消化食物或带肠垢脓血,惟大便时较通畅,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疲倦,食后脘闷,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病症分析:①时泻时止,泻下有不消化食物或带肠垢脓血:脾胃功能,主要在于消磨及运化水谷。食物有精粗之分,一般脾胃虚弱的病人,食入不易消化之食品,即易出现腹泻,其时泻时止,则多与食物有关;泻下有不消化食物,通常与食物的粗糙不精有联系;肠垢及脓血的出现,本为湿渍肠道,破坏肠壁引起,但有虚实之分,实证其便黏而不爽;虚证则虽有肠垢,但通利甚爽,以此为别。②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疲倦,食后脘闷:消化吸收不好,水谷精微不能充养躯体,故见面色萎黄和疲倦;胃虚不能纳谷,故食欲不振,食后脘闷。治法:利湿补脾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扁豆9克、陈皮9克、山药15克、炒薏苡仁30克、炙甘草6克、炮姜6克。方解:党参、炙甘草,补脾益气,以助摄纳;茯苓、白术、炒薏苡仁、扁豆、山药,健脾利湿以实大便;炮姜温脾止泻;陈皮理气和胃以健脾。加减法: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可加焦三仙各10克。附:论清理肠道方清利肠道方是笔者通过多年临床使用而制定的一张经验方,其药物组成是:黄芩(条芩)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生薏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败酱草30克、马齿苋30克。功能主治:下利肠垢不爽,甚至便后有不尽感、后重感以及便前有腹痛感。在现代医学中一般属于慢性结肠炎或结肠溃疡。组方原理与渊源:本方的黄芩(条芩)、白芍、赤芍,取法于古方黄芩汤之遗意,以条芩是黄芩中之小者,用以清肠热、燥肠湿者为多。用条芩之寒以清肺与大肠之热,一面又以其苦以燥湿和开郁。盖下利之由,一般不离于湿,湿有寒湿与湿热之分,其中阴寒之湿,常见症为泻下甚爽,故亦称泻或泄,寓有快速之意在内,虽非“一泻千里”,但总是便稀而爽快的。这种泻在中医辨证,常属于脾湿,所谓“脾不虚不泻利”,基本上指此而言。以脾属脏属阴,主藏精微,属“藏而不泻”范畴,脏不能藏则病。这种不藏精微,是阴盛阳微、阳虚不摄所造成的,故常为脾阳虚或寒湿内盛所成。其中暴泻者多属脾虚,而久泻有时则影响人体根本之阳,亦称元阳或肾阳。不论它是脾阳虚或肾阳虚,总是阳虚或因阳虚而招致的阴寒内盛,不属用清法以去热的范畴。本方既用黄芩(条芩)清热,则其湿无疑是属于湿热。下利肠垢不爽,是湿热积滞的一大主症,在肠垢本身,足以说明是属于肠道湿热所化生的一种病理产物。其便时的不爽感,则更能说明其病非阳气虚的不藏,而是属于湿热滞而不泻。不泻之证,如以脏腑分证,其本身即属于腑证、实证为多,因腑主泻而不藏之故。此证形成腑实不泻的原因,归根究底则应归入湿郁热蒸的湿热积滞范畴。黄芩(条芩)的作用,既能以苦燥湿,又能以寒清热;既能清肺以解大肠之热,又能燥湿以去大肠之滞。故方中选用条芩还是比较合适的。赤芍、白芍古代总称芍药,其作用以和血敛阴,舒挛定痛为主。一般赤芍的作用偏于行血、祛恶血和凉血的一方面;而白芍则能寓养血于活血行气之中。二者同用,对于瘀停气滞而出现之炎症肿痛有一定的作用。本方用以治结肠炎症而出现的热象与痛证,特别是“行血则便脓(包括肠垢样物)自愈”,有现实的意义。方中的牡丹皮、桃仁、生薏苡仁、冬瓜子,系取《金匮要略》的大黄牡丹皮汤之意,该汤是古来治肠痈的主要方剂之一,它用牡丹皮凉血以退血中伏热,且兼有理血活血之用,能消肿疡炎症。桃仁、生薏苡仁、冬瓜子,开利肺与大肠,行瘀血以除化脓之源,排脓毒以除痈疡之害,故治肺与大肠之瘀结或化脓病中,常以此数药为主。此外,治肺痈之咳喘、胸痛、吐脓血的常用方《千金》苇茎汤中,亦以此数味为主。如以脏腑关系,脏实则治腑之理论言之,则此数药均以治大肠之炎症由瘀停热结而化脓者为主,本病乃病在大肠之炎症肿痈及部分带疮面之溃疡,与肠痈、肺痈,意有近似之处,故笔者移来用之。败酱草一药,最早亦见于《金匮要略》治肠痈之薏苡附子败酱散一方之中,此药解毒清热,消炎治肿,特别对大肠已成脓之肿疡,有较好的作用。移用治结肠炎症乃事之所常,理之所合,故笔者移而用之。马齿苋亦系清热解毒之用,笔者故乡江苏民间常以此一味作汤,治疗时痢发热、便脓血之证,一般即为现代医学之细菌痢,效果良好。笔者接触现代医学已久,深知菌痢之成,乃痢疾杆菌腐蚀肠壁,使肠道生炎症,化脓流血,因而引起了结肠之炎症。虽病非一源,而流有互通之处,如肠垢之结滞不爽,甚至发生后重感,亦与时痢之便脓血里急后重意有可通,但轻重缓急之程度不同而已,如以结肠溃疡而论,则此证尤多为病菌痢之后遗者,扶摇之鹏实即北海之鲲的化身,河淮江汉,不过同其源而异其流耳。故即以此移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atwallinside.com/jclf/65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