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吃豆腐,相信不少男士都心痒痒了。其实,不仅男士喜欢吃豆腐,女士也同样喜欢吃豆腐。今天我们讲的豆腐,确实是豆腐,大家别想多了。这两天降雨,气温下降了不少,据天气预报说貌似还有一股冷空气来袭。在这里先提醒各位广东的朋友们记得添衣保暖、出门带伞。现在这种天气状态下,突然想起小时候总是喜欢吃上一道香喷喷、热乎乎的韭菜豆腐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豆腐里面到底有没有隐含什么大名堂。一、豆腐的起源相传,淮南王刘安(公元前-年)的母亲特别喜欢吃黄豆;但有一年,刘安的母亲生病了,不能再像往常那样把黄豆一粒粒的嚼进去,于是食欲不振,也影响了病情的恢复。刘安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先把黄豆磨成粉,但他担心豆粉太干不好吃,便冲些水一齐熬煮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他的母亲吃了很高兴,胃口好了,也就逐渐康复了。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百行孝为先,看来豆腐的起源充满了孝与爱哈!二、豆腐的做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对豆腐的做法是这样写的。1、豆腐之法,凡黑豆黄豆及白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2、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盐卤汁或山矾汁或酸醋淀,就釜收入。3、又有人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耳。4、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人馔甚佳也,气味甘咸寒。三、豆腐的学问1、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用黄豆、黑豆做的豆腐。从五行五色的简单归类,黄属土,与脾的关系比较密切;黑属水,与肾较为相关;其余白为肺金、青为肝木、红为心火。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归类方向,不是绝对的,大家也不要生搬硬套。市面上暂时没有看到有用红豆做成豆腐的哈。简单来说,黄豆做成的豆腐,跟脾土关系比较密切。2、黄豆做出来的豆腐,色偏黄白,当中原因也跟它在被制作的过程当中加入卤水、石膏有关系。中医来说,石膏一类,属于矿物质,其性味归经为“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肃降的“金之气”。因此,用石膏配合制作的豆腐,主要跟肺、大肠(同属金),以及脾、胃(同属土)关系密切。3、豆腐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豆腐的补益作用,主要是它具有“甘”的味,能入脾胃,也能养脾胃。现代营养学来讲,就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能增加营养、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豆腐的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的作用,主要是它具有“辛”的味,能走肺、大肠,能降下、清燥。4、家常菜谱。韭菜豆腐,韭菜益阳补肾、温中行气。韭菜是“益阳”,说“韭菜壮阳”是误解了。但韭菜有温中、补肾的功效,能降减豆腐过于清热的弊端。小葱拌豆腐。葱能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但现代营养学研究,小葱拌豆腐会妨碍钙质吸收,不宜多食。其它还有鱼头豆腐汤、酿豆腐、炸豆腐、麻婆豆腐、臭豆腐等等各种做法。5、很多爬山的旅游点,途中都很常见的一道风味就是“山水豆腐花”。例如肇庆鼎湖山,用山泉水做出来的香嫩豆腐花,撒点糖花,浇点姜汁,爬山劳累的倦意、寒意就豁然消失了。记得以前去湖南衡山旅游的时候也品尝过当地的山水豆腐花,风味略有差异,各有特点哈!《本草纲目》里面有讲:早行山中,宜含姜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所以姜汁糖水制作的山水豆腐花特别适宜清早爬山的朋友,驱寒温中、开胃润肺。6、硬币有两面,事分两头看。豆腐虽然好吃、有营养。但过食豆腐也是有弊端的。因为豆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所以一次食用过多,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泻,同时也可能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痛风群体的朋友,不建议食用豆腐,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豆腐含嘌呤较多,而摄入过多的豆制品自然会提高痛风的发作频率。四、结尾今天就为大家简单讲了关于豆腐的一些事。豆腐看似简单、平常,其实要充分利用好它也是不简单的学问哟!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会对“豆腐”另眼相看哈!#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