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应用,应注意两味药的炮制得法。凡大便稀薄者,用制大黄;而大便秘结者,用生大黄。凡用附子,均用炮制过的,不得用生附子。用10g以上者,必须先用水煎0.5~2小时以上。根据附子与大黄配伍的作用,近年来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盆腔炎、慢性胆囊炎、尿毒症、慢性阑尾炎、肾功能衰竭,凡见阳虚寒积、瘀滞不解者,均可使用。初试者,可从小剂量开始(例如各3g),随其症情逐渐加量,常可收到预期疗效。
漫谈大黄的配伍与临床应用(赵绍琴)
泻下药大黄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下面这篇文章是赵老对大黄应用范围、配伍应用、炮制与制剂三个方面的总结,相信一定会对大家临床使用大黄有所启发。
大黄的应用范围
1攻下。大黄味苦性寒,走而不守,能清阳明蕴热,荡涤宿食,推陈致新。适用于内热属实而大便燥结者,但体弱虚寒者禁用。
2清热。大黄苦能泄火,寒能清热。对温邪化热,壮热神昏,甚或谵语,肺胃火炽,鼻疮唇肿,牙痛口糜;湿热泄痢,便血肠风;肝热风火上扰,目赤肿痛;以及热迫阳络之吐血、血衄、溺血等,属于实火蕴热者,都可选用。
3解毒。凡湿热蕴毒,深人血分,发为疮疖;肝胆火盛,耳中流脓;郁火内蕴,内藏生痈;及一切血分郁热,皮肤疮疡,都可用以泄火解毒。
4通瘀。大黄性善行走而入血分,故有活血通瘀功能。如因血瘀络脉引起胸痛、胁痛、腰痛等而属于实痛者,可用大黄通瘀,每能痛随利减。
5外用。大黄磨汁或研粉外敷,可用于血分郁而生疮疖痈疡、烫伤及因湿热而起的皮肤瘙痒等。
总的说来,大黄味苦气寒,走气分兼入血分,所以具有清热、解毒、通瘀的功能。
大黄的配伍应用
1厚朴。苦温行气,平胃宽中,为泄中焦实满之气分药。与大黄苦寒攻泄合用,中焦得舒,下焦得畅,为疏气机、泄里实之良剂。例如仲景厚朴三物汤。
2芒硝。咸能软坚,苦能泄下,寒能除热,荡涤三焦肠胃实积。合大黄苦泄破瘀,可以攻坚荡积,泄热去瘀,例如伤寒论中阳明腑实之大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等,均有此配合。但非实热闭结,不可滥投,恐诛伐无过,误伤正气。
3麻仁。麻仁甘平滑润,能润肠通便,大黄荡涤宿积而能化瘀,二味同用,则能润燥滑肠,每用以为丸剂,如麻仁丸之类,可用于胃强脾弱,津液不得四布,小便数而大便硬之脾约证。
4黄连。苦寒泄火,除烦泻心凉血而厚肠胃,与大黄合用,一守一走,降火泄热,可用于火热结滞,目赤口疮或湿热发黄,实热迫血妄行等证。例如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等。
5丹皮。辛甘微寒,泄血中伏火,和血、凉血而生新血,为吐衄常用之药,合以大黄之清热解毒,通瘀破积,可用治血分湿热郁结而成之疮疡,亦可用于早期肠痈尚未化脓者。例如金匮大黄牡丹皮汤。
6茵陈。苦寒清热燥湿,能泄中焦湿热,配以大黄苦寒泄热,活血化瘀,能治湿热发黄,皮肤鲜明如橘子色者。例如茵陈蒿汤之类。
7附子。辛甘纯阳大热,性浮善走,能温下焦以祛痼冷,有助阳退阴之功。与大黄合用,对沉寒积冷者具有卓效,例如大黄附子汤之类。但体质过虚之人,用后宜服益气和中之品,以防其病去正伤而致虚脱。
8蛰虫。咸寒破坚下血,与大黄配合应用,活血祛瘀功效增强,可治腹中有干血之五劳虚极、赢瘦不能食、肌肤甲错等症,例如大黄虫丸。
以上所举之配伍应用,由于所加药物之不同,如加气分药、血分药、咸寒药、温阳药等,均可改变或增强其应用范围。与柴胡、麻黄、羌活等合用,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三化汤等,均不外表里双解方法,方剂甚多,兹不多述。
大黄的炮制与制剂
1酒制。处方用名“酒川军”,能增其活血功能,可引其药性上行,以泄上焦之热。
2醋制。处方用名“醋大黄”,以其酸能入肝,对肝经郁热,肝火上扰致病者,用之最宜。
3火炮。即用火炮黑成炭,处方用名为“川军炭”,功能缓和其猛峻之势。
4蒸制。处方用名为“熟军”,凡处方中不注明生熟者,每指熟大黄而言。生大黄其性凶猛,非体壮病实不可轻投,作者经验用生大黄末一分(吞服),相当于熟军一钱(人煎)之功。
5酥制。就是用酥油涂制者,处方用名为“酥大黄”,多用于劳损病人,改其猛峻攻泄之能,用其活血破结之力,使其推陈致新,正气不伤。
6粉剂。研细成粉,处方用名为“大黄末”,取其散者散也,有缓散之性。久病体弱之人,若用之,其量不可超过数分,故用粉末装胶囊吞服。
7丸剂。大黄蒸晒研末,炼蜜成丸,如清宁丸,具有缓泄通便之功。
8磨汁。以生大黄一块,加水或醋,磨汁外用,可治皮肤疮疡,蕴热毒肿。
大黄常见配伍药队及功效解读(流沙飞虎)
大黄苦寒,有泻实热,破积滞、行淤血、泄腑气之功,故有“将军”之称,明代张景岳称为“药中四维”之一。按现代实验研究和临床报导,大黄不但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明显的抑菌、中和毒素,而且还有致泻、止泻、止血、抗凝血,促进免疫、抑制免疫的双相调节作用,所以大黄是临床中的常用药,正确运用大黄无疑是提高疗效的门径。
一、芒硝、大黄治燥热便秘或热结旁流
芒硝辛咸苦大寒,《珍珠囊》载“其用有三:去实热,一也;涤肠中宿垢,二也;破坚积热块,三也”。与大黄组成药对,功擅清热导滞,攻下通便。治阳明燥热实证及热结旁流效果颇佳。肠胃为腑,以受纳水谷,化生精微,传导糟粕之用。肠胃实热积滞,既不能受纳,又不能传化,形成此证二药合用,正如《药品化义》载“(大黄)……如积热结久,大便坚实、秘固,难以取下,又借芒硝味咸软坚,两者相须而用”,甚为合拍。
该药对之剂量,应视病情轻重而定,大黄生用以10克为宜,芒硝后下烊入以10克为宜。体质壮实病情严重者,酌情加重剂量;反之,减轻剂量。必须说明,此乃祛邪重药对,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二、茵陈、大黄治湿热黄疸
茵陈苦平,有清利湿热、退黄疸之功,《别录》载“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与大黄组成药对,功擅清热利湿,退黄利尿。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之湿热型黄疸效果颇佳。感受湿热瘟疫之毒,或肥甘膏梁湿热内生,内聚于肝胆,波及脾胃,胃失受纳,脾失运化,肠失传导,湿热外泛皮肤,内贮膀胱,形成此证,用此药对,甚为合拍。
剂量:茵陈30克至60克为宜,大便秘结生大黄后下10克为宜,反之,制大黄以15克为宜。
三、金钱草、大黄治胆囊疾病
金钱草微甘寒,有利水通淋,清化湿热,解毒消肿之用。按现代药理分析,有利胆作用,并能促进肝细胞的胆汁分泌,肝胆管内胆汁增多,内压增高,胆道括约肌松弛,而使胆汁排出。还能使小便变成酸性,而促使存在于碱性条件下的结石溶解。与大黄组成药对,功擅清热消炎,利胆消石。治湿热型胆囊炎、胆结石效果颇佳。如久服膏梁肥甘之物,湿热聚于中宫,胃中消化不及,胆汁排泄欠畅,肠道传导失职,以致形成此病证,用此药对,甚为合拍。
剂量:金钱草以30克至60克为宜。大便秘结用生大黄10克为宜,大便软而不畅用制大黄10克为宜。临床治胆囊炎常加用荷包草、虎杖,治胆结石常加用海金砂、生鸡金。
四、红藤、大黄治肠痈肿块
红藤苦平,有清热解毒之功,长于清热解毒散结。与大黄组成药对,功擅清热散结。治湿热肠痈肿块,效果颇佳。适用于:右下腹疼痛,按之有肿块、压痛,腹皮绷急,伴有脘腹胀闷,欲呕食少,大便秘结或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嗜食膏梁厚味,积热聚湿,凝于肠道,以致肠道失传导之职,涉及阑尾,形成此病证,用此药对,甚为合拍。
剂量:红藤以30克为宜。大便秘结,体质壮实,用生大黄10至12克后下为宜,反之,减轻剂量。大便通或通而不爽,用酒炒大黄10克为宜。临床常加败酱草、牡丹皮,疗效更佳。
五、花蕊石、大黄治热实血证
花蕊石酸涩平,有止血化淤之功,《本草从新》载“专与肝者血分,能化淤血为水,止金疮出血”。大黄组成药对,功擅清热止血,祛淤和络。治热实证之吐血、`咳血,效果颇佳。适用于:吐血色红或紫暗有块,脘胀腹闷,口臭便秘;或咳嗽痰中带血、咳吐紫血,胸胁疼痛,伴有舌质红紫苔黄糙,脉滑数有力等。嗜食辛辣,或素体热盛,饮酒过多,或暴怒肝火横逆,以致火盛迫血妄行,以致形成此证,用此药对,甚为合拍。
剂量:花蕊石以30克为宜,大便秘结、血量多用生大黄15克为宜;反之,制大黄10克为宜。
六、蚤休、大黄治疗疮疖
蚤休苦微寒有小毒,有清热解毒,消肿解疼之功,《本经》载“主惊痛,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与大黄组成药对,功擅清热散淤,解毒退肿。治热性疗疮、痈、疖,效果颇佳。适用于:初起皮肤有粟米状,或痒或麻,根深坚硬,继后红肿发热;或皮肤局部红肿热痛,迅速化脓;或多处皮肤色红,灼热疼痛,肿势局限;伴有寒热口渴,小便赤少,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久嗜膏梁厚味,内蕴湿热火毒,或因外邪引发,邪毒壅滞,营卫不和,气血凝滞,形成此证,用此药对,甚为合拍。此类病证用此药对的指征,主要是色红、根脚硬痛,脉舌仅作参考之用。
剂量:蚤休以30克为宜,生大黄以10克至15克为宜。
七、甲片、大黄治血淤癥块
甲片咸微寒,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排脓之功。《本草从新》载“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与大黄组成药对,功擅祛淤散结,消疮通络。治脘腹疮块,推之可移,形神未夺者,效果颇佳。适用于:脘腹癥块,触之可及,推之可移,并非石硬,伴有精神尚可,胃纳一般,食后脘胀,大便不调,舌质暗或有淤点、淤斑,脉弦或沉弦等。情志抑郁,饮食损伤及感受邪毒后,失治或误治,气机郁滞不解,以致血淤停聚而成癥,形成此证,用此药对,甚为合拍。
剂量:炮甲片以10克为宜,酒炒大黄以10克为宜。必须说明,癥块的患者大多夹有气虚、血虚之证,此药对运用时酌情加入益气养血药、更能提高疗效。
八、葛根、大黄治痢疾
葛根甘辛平,性升,为升发脾胃清阳之要药,有解表透疹,生津止泻之功。《用药法象》载“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与大黄组成药对,功擅调理脾胃气机。治湿热或食滞之痢疾,效果颇佳。适用于:腹部胀痛拒按,下痢赤白,一日几次或数十次之多,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便后腹部略舒,伴有胃纳不佳,或暖酸腐气,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或食滞)蕴结肠道,肠道传导失职,以致脾胃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机不利,用此药对,升清降浊,甚为合拍。
剂量:葛根以8克为宜,大黄应视患者体质、病情轻重而定。体质强、病情重,用生大黄8克至10克;反之,用制大黄6克至10克。
九、附子、大黄治关格呕吐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为温补肾阳之要药。正如《珍珠囊》载“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与大黄组成药对,功擅温阳泄热,平呕止吐,利尿泌浊,降尿素氮。治肾阳不足,湿热内聚,尿素上泛之呕吐,效果颇佳。适用于:呕吐清水或黄水,并夹尿臭,伴有面色黧黑,全身浮肿,小便黄赤量少或似无,大便秘结,舌质胖呈水晶状苔浊腻,脉沉小等。生化检查血尿素氮增高。浮肿失治或误治,湿热内聚,脾肾阳虚,以致肺失清肃,气化不利,尿毒泛滥三焦,以致水液代谢严重素乱,形成此证,用此药对,有温阳不助热,清热不损阳之优,甚为合拍。
剂量:应视阳虚、湿热程度而定,阳虚甚附子先煎30克为宜;反之,10克为宜。湿热甚,大便秘用生大黄后下15克为宜;反之,制大黄10克为宜。
十、黄芪、大黄治单项胆红素增高症
黄芪甘微温,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按现代药理分析,黄芪具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与大黄组成药对,功擅益肝退黄,扶正祛湿热。治慢性肝炎或原因不明单项胆红素增高症,效果颇佳。适用于:面目暗黄无华,小便略黄,肝功能单项胆红素增高,伴精神不佳,胃纳无味,食后脘胀,胁肋隐痛有压痛,大便欠畅,舌质胖淡红苔黄腻,脉小软等。感受湿热瘟毒,失治或误治,正气虚弱,湿热尚恋,导致虚实相兼,形成此证,用此药对,有补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之优,甚为合拍。
剂量:黄芪以15克为宜,制大黄以10克至15克为宜。若挟血淤者,加用丹参、赤芍,有事半功倍之用。
十一、五味子、大黄治谷丙酶增高症
五味子酸温,《本经》载“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与大黄组成药对,功擅清利湿热,降酶益肝。治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后期单项谷丙酶增高症,效果颇佳。适用于:胁肋隐隐疼痛,时胀闷不舒,胃纳不佳,伴有食后脘胀,大便欠畅,小便时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小弦等。生化检查肝功能单项谷丙酶增高。急性肝炎大多是湿热疫邪侵入人体而成,失治或误治,湿热尚留,久则伤阴,肝阴不足,肝失柔和,形成虚实夹杂之证。此二药据实验结果均有明显降低血清转氨酶作用,二药同用,有益肝不恋湿热,祛邪不伤正之妙,降后无反跳之忧,故该证用此药对,甚为合拍。
剂量:五味子研末吞6克为宜,制大黄以10至15克为宜。湿热甚者,加田基黄、垂盆草之类;肝阴亏甚者,加白芍、麦冬之品。
以上11种大黄药对,一种至七种为相须药对,即与大黄部分功用相似的药物组成药对,取得协同作用,从而提高了疗效。
八种至十一种为相反药对,通过与大黄功用相反药组成药对,产生了异乎寻常的疗效。
八种为升降相反药对,九种为寒热相反药对,十至十一种为补泻相反药对。
最后尚需指出,口服大黄药对后:
大便呈黄绿色,服药后第一次大便更为明显,是其正常反应;大便次数增多变稀,或排出腐秽较多,这是排泄有害物质,调节胃肠功能的正常反应,不必改弦易辙,多次服后大便反而成形。
假若是纳食减少,胃腹隐痛,呕吐清水,大便溏泄不畅,乃大黄苦寒损伤脾胃阳气,轻者停药即愈,重者用温里药调治之。
大黄的配伍运用(王安新)
大黄又名黄良、大参、将军、绵纹、川军等,在临床上运用甚广。古人云: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如配伍不同,其药效又有专攻,
大黄配麻黄
清热发汗解表,主治时行头痛壮热。
麻黄辛温开腠,发汗解表,大黄苦寒,泻中下之热,两药相配,汗下兼行,使时行郁热之邪自内达外而解。代表方:水解散(《千金方》)
大黄配生地
滋阴泻火,止血,主治虚劳吐血。
大黄泻火祛淤止血,生地甘苦凉,滋阴养血,凉血止血,两药相伍,一泻一补,泻火而不伤阴血,养血而不留淤,以达火除血止。代表方:千金虚劳吐血方(《千金方》)
大黄配芩连
清泻胃火,止血,主治心气不足之吐血衄血。
大黄苦寒降胃火,引胃气下行,黄芩、黄连苦寒泻火解毒,三药合用,邪热得去,吐衄得止,正所谓“邪去正安”,祛邪即所以扶正。代表方:泻心汤(《金医要略》)。
大黄配芍药:
降气除积,调和气血,主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或湿热痢疾。
大黄泻浊降气、除积,芍药调和气血,两药相配,浊气得降,清气得升,气血和顺而积滞得消。代表方:神明度命丸(《千金方》)和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案》)
大黄酒剂:
攻上泻下,主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延不愈.大黄苦寒,攻逐内脏之实邪,酒辛温而散,行血而载药.大黄得酒之助,则可上至巅顶,下及于足,上下得利,久痢得除。代表方:大黄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黄配附子:
温通寒积,主治寒实内结之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附子辛热温阳散寒,大黄苦寒荡除积结,借附子之温热可制大黄之寒性而存其走泄之性,即“反其气而取其味”,两药合用,有苦辛通降,温散寒凝之功。代表方:大黄附子汤(《金吸要略》)
大黄配桃仁:
破积下淤,主治邪在太阳不解,化热入里,传入下焦,与血相搏而致的下焦蓄血证.大黄攻下淤积,荡涤热邪,桃仁润燥而缓肝,破血法淤,大黄伍桃仁则专入血分而攻伐下焦之蓄血。代表方:桃仁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配肉桂
行血止痢,主治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微黄腻,脉滑数。
大黄行血和气,肉桂入血行血.两药相配,大黄得肉桂,则行血之力更著,肉桂得大黄,则无助火之弊。代表方:芍药汤(《亲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黄配礞石
逐痰开郁,主治实热老痰,发为癫狂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眩晕痰多,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有力。
礞石能攻陈积伏匿之痰,大黄荡热祛实,以开下行之路,得礞石则能直攻老痰巢穴,浊腻之垢不得少留。代表方:礞石滚滚丸(王隐君方)
大黄配茵陈
利湿退黄,主治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色,腹微满,口中渴,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茵陈泻太阴阳明之沉热从小便而去;大黄导湿热从大便而出.大黄配茵陈,一前一后,使湿热之邪从二便中出而利湿退黄。代表方:茵陈蒿汤(《伤寒论》)
大黄配芒硝
通腑泻热,主治阳明病恶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之“燥、实、坚”者。
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泻热,润燥软坚.大黄配芒硝,则泻热攻积,燥屎得下,胃肠之气得调而津自复,脏腑安宁。《温疫论·上卷》云“中有坚结者,加芒硝软坚而润燥,热病久失下,虽无结(粪),然多粘腻极臭恶物,得芒硝则大黄有荡佘之能。”代表方: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配巴豆
温逐寒积,主治食停肠胃,冷热不调,腹胀气急,腹满欲死,及中恶客忤,卒暴诸病之里寒实证。
巴豆辛热有大毒,峻下寒积,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名医方论·卷四》云“…巴豆逐肠胃冷积,大黄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之师也。’两药相配,一寒一热,性味相畏,泻人反缓,并能监制巴豆之毒性。代表方:三物备急丸(《金叹要略》)
大黄配丹皮
祛淤散结,主治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有病块,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脉滑数。
大黄清热解毒,泻肠间淤热结聚.丹皮清热凉血,清血分之余热,两药相合,苦辛通降,泻淤散结,使淤热之邪一荡即平。代表方: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大黄配积实
行气泻实,主治阳明腑实证而痞满实者。
大黄泻热祛淤,下燥结,泻胃火。枳实苦降行气散结,泻痞满、实满。大黄得积实,有形之积滞排出更速.陶节庵说:“去实热,用大黄无积实不通。代表方:小承气汤(《伤寒沦》)
大黄配杏仁
祛淤理伤,主治从高坠下及石所压,凡属伤损,淤血凝积,气绝欲死,并久积淤血,烦躁疼痛,叫呼不得及折伤等。
杏仁性升而宣肺气,气机得调,大黄祛淤活血而性降,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使淤血消散,气血调畅而折伤得愈。代表方:鸡鸣散(《三因方》)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