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溃结方(王福仁方)
内服方:
炒白术10g,炒赤芍10g,炮姜5g,苦参12g,白头翁12g,炒山楂12g,炒防风9g,薤白10g,制大黄3~5g,生甘草5g。
灌肠方:用枯矾5g,五倍子15g,地榆15g,苦参子5g,水煎成m1,加锡类散0.3g×2支,浓煎保留灌肠。
健脾温中治本,清肠除湿治标,和血行气化滞,标本兼顾,内服灌肠并用。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的病因虽然有外感、饮食、情志的不同,临证有寒、热、虚、实之别,但始终存在脾气亏虚、湿热留恋、气血壅滞的病机变化。《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泻痢作矣。”脾胃居中焦,主运化,升清降浊。凡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精神抑郁,过度劳累,或气滞、血瘀、痰饮,皆可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升降失职,湿浊内阻,下注大肠,以致腑气不利,出现腹痛腹泻,故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湿滞日久,或从热化,或从寒化,从热化则湿热蕴结,壅滞肠间,气血壅滞,日久化热,灼伤肠络,内腐成疡,便下脓血,湿偏胜者为白冻黏液便。利下日久导致脾气虚弱或脾阳不振或肾阳虚衰,同时肠中湿热留恋,以致大便红白黏冻不止。故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上寒下热之象,整体的正虚和局部的邪实并存,病程一般较长。治疗以健脾温中治本,清肠除湿治标,和血行气化滞,标本兼顾,内服灌肠并用,效果明显。溃结方中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炮姜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以治本;苦参、白头翁清肠除湿;赤芍和血清热;防风、薤白行气化滞,且有升举清阳的作用,正如刘河间所云:“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气能行湿,调畅气机则湿邪易除,活血则能促使瘀血腐肉清除,利于新生。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药能直接改善组织循环,杀菌消炎,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促进代谢等,有助于溃疡愈合。山楂、制大黄消积助运,清热化瘀,意在消导,使邪不留滞,更有利于瘀毒的排出。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温中清肠、和血行气化滞的功效。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以结肠局部的炎症、溃疡为特征,最常发生的部位是直肠和结肠,内服中药可发挥整体调节功能,而局部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快,可以加快病灶局部水肿、糜烂的消除,促进肠黏膜炎症的吸收和病灶的修复。因此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对一些难治性病例常结合局部用药。灌肠方中,枯明矾、五倍子能收敛止泻;地榆清热解毒止血;苦参子,据《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善治热性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分之热及肠中之热,防腐生肌,诚有奇效”。锡类散由西瓜霜、生硼砂、生寒水石、青黛、冰片、珍珠、牛黄等组成,有解毒消肿、生肌止痛、收敛创面的作用。
湿热盛加黄连3g,黄芩12g;血便多加三七粉(冲)3g,生地榆15g;寒凝腹痛加炒白芍15g,制附片10g;便黏连白冻加石榴花15~30g;里急后重加枳壳10g,炒槟榔10g;滑脱不禁加乌梅炭10g,罂粟壳15g;五更泄加吴茱萸5~10g,肉桂(后下)4~5g。
来某,男,57岁,农民,于年10月初诊。患者腹痛腹泻伴黏液便3年余,大便日3~4次,多者达7~8次,时挟黏液血便,肠鸣腹痛。曾经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炎,服用过柳氮磺吡啶及消炎、止泻、激素等药治疗,病情控制不佳。现腹痛、黏液便,大便日4~5次,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弦。证属脾虚湿热,虚实夹杂。药用:炒白术10g,炒赤芍12g,炮姜5g,苦参12g,白头翁12g,炒山楂12g,薤白10g,制大黄3g,生甘草5g,黄连3g,生地榆15g,马齿苋30g,炒枳壳10g。水煎服,并用灌肠方浓煎保留灌肠,每晚1次。半月后复诊,大便次数减少,肠鸣腹痛减轻,精神转佳,唯胃纳差,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证治同前,并加强收涩消导作用,上方加鸡内金10g,香谷芽30g,水煎服。1个月后,患者无腹痛肠鸣,大便1~2次,成形,黏液消失,精神振作,纳可,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原方去制大黄、生地榆、白头翁、马齿苋,停止灌肠。经治疗3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发现肠道无炎症改变,随访半年无复发。
脾为后天之本,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脾气充盛,则运化司职,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外则邪不可干,内则病不能传。所以健脾为治本之法。但对于本虚的治疗,王老师遵循的是“脾不在补而在运”。脾的主要功能是传输运化,脾健运则湿化,湿去则致病的根本因素去除,因此方中不用黄芪、党参补脾,而只用白术、炮姜温中健脾,消除内在的发病因素。“腑以通为用”,食物受纳入胃,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传导,全赖于六腑的“传化物而不藏”,若饮食不化,壅滞肠胃,则积湿化热,如舌苔厚腻,中脘胀满,少腹隐痛,甚者还有口臭,便下赤白黏冻,如不通腑泄浊必将迁延难治。故常配山楂、制大黄助运消积化瘀,尤其小剂量的制大黄,是治疗久痢的妙药。《本草纲目》记载:“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在辨证施治过程中,选用中小剂量制大黄灵活变通,通因通用,小剂量2~5g,在于健胃消导化浊,使腑气通,浊气消,口臭之类症状顿除,清阳得以升发。若腑实证比较明显,则用中剂量5~10g泄浊,疗效也很满意。现代医学研究,大黄内含大黄素和鞣酸,制后可破坏大黄素,能够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利于溃疡组织炎症的吸收,并有明显的止血作用。
罗文纪,陈波.王福仁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福建中医药,,37(2):22
溃疡性结肠炎——脐疗方(王秀英方)
炒白术45g,肉豆蔻30g,乌梅30g,生乳香20g,木香15g,冰片10g。
上药共研细末,过目筛。用时取上药3g,鲜姜汁调成糊状备用。脐部神阙穴常规消毒,将配好的药膏填敷于神阙穴,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艾条悬灸30分钟,每日1次,3天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可连用1~2疗程。
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湿热内蕴者,加黄连30g;脾肾亏虚者,加补骨脂30g;阴血亏虚者,加乌梅15g,白芍30g;久泻不止者,加罂粟壳30g;便白者,加炒地榆30g。
曲某,女,43岁。年10月8日初诊。腹泻大便带黏液1年余。1年来,腹泻反复发作,大便日3~4次,质稀带黏液,伴左下腹胀痛,痛则欲便,便后痛缓,肠鸣,腹胀,乏力,心烦易怒,纳食尚可。舌质淡红,有瘀点,脉细涩。经各项检查,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用上法治疗15次后,症状消失。复查各项指标正常。
祖国医学称脐为“神阙”。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神为心灵之生命力,阙为君主居城之门,为生命力居中的地方,故名神阙。神阙穴属于任脉,任脉为阴经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脐又为冲脉循行之所经。且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岐”,故三脉经气相通。由于奇经八脉纵横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联系全身经脉,所以直接治脐能影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从而达到祛除病邪,康复机体的作用。从本穴解部位置来看,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腹壁浅静脉动脉的吻合网,深层有腹壁上下动静脉支;深部为网膜和小肠。神阙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直接相连,故敏感性强,渗透力强,通透性好,贴敷药物直接通过皮肤入血,不经口服,不被消化液破坏,而直接吸收,使血内可保持主要有效成分,充分发挥药力。又可通过经络作用,调理脏腑,扶正祛邪。本法取药性、穴性及二者综合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作用机制是调节了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了机体的免疫能力而获效的。
《临证经验荟萃》
往期内容回顾
点击标题打开阅读,未找到所需药方的请后台留言,或加编辑北京白癜风哪家好北京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