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消化内科引进并成功实施第一例胶囊内镜检查。患者余先生,腹痛、大便性状改变1年余人院,电子结肠镜诊断为“回肠末端-结肠炎”,考虑同时可能存在小肠炎症病变可能,有必要通过胶囊内镜观察小肠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炎症性肠病可能,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常规肠道准备,规范吞服“OMOM胶囊内镜”,经过长达6小时持续拍照记录后,读取记录仪图像数据并细致观察,发现该患者同时存在空肠、回肠多发充血、糜烂等炎症性改变,从而证实患者同时小肠、结肠多发节段性炎症存在,对患者疾病诊断、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意义。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部分,成人全长平均约5~7米,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由于小肠走向迂回重叠,远离口腔和肛门,常规胃镜和结肠镜不能到达,胶囊内镜诞生之前,小肠领域几乎为消化内科医生“南北极”。年胶囊内镜诞生,填补了小肠缺乏可视性检查的空白,让小肠疾病的诊断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了小肠疾病检查的第一诊断工具,是国际上公认的小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终于实现对小肠“无人之境”实地探索,其意义堪比消化界的“破冰之旅”,是消化内镜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简单来说就是吞服了一个小型“行车记录仪”。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检查后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所具有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等缺陷,可作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特别是在克罗恩病诊断上更具有优越性,具有最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主要适应于:1、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经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者;2、其他检查提示的小肠影像学异常;3、各种炎症性肠病,但不含肠梗阻及肠狭窄者;4、无法解释的腹泻、腹痛;5、小肠肿瘤(良性、恶性及类癌等);6、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其禁忌症包括:1、经检查证实有消化道畸形、胃肠道硬阻、消化道穿孔、狭窄或瘘管者;2、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者。3、孕妇;4、有严重吞咽因难者。5、各种急性肠炎、严重的缺血性疾病及放射性结肠炎,如细菌性病疾活动期、急性期,尤其暴发型者;6、对高分子材料过敏者;7、18岁以下、70岁以上患者以及精神病患者。
胶囊内镜价值也有其局限性,体现在:1、侦拍采图方式,而非连续录像原理及不可控制胶囊镜体运动决定了其视野存在一定“盲区”;2、不能对病灶活检。若患者病情活检不可避免,可通过胶囊内镜定位后,进一步采取经“口”或“肛门”插入式双气囊小肠镜活检。胶囊内镜目前使用范畴多为小肠段,对于上消化道、结肠病变,常规电子胃肠镜仍为首先。
我院胶囊内镜的引进,为我院消化内科对小肠领域疾病诊断提供了全新先进手段,患者无需跑广州、医院长时间预约检查,极大方便了患者需求,将继续为广大患者健康带来福音。(消化内科/钟伟志 李忠楚)
赞赏